

一位“叛逆者”的自白
2024 年,在欧洲最大的科技博览会 Viva Tech 上,SKAI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SKAI”)的联合创始人兼全球 CEO Morgan Mao 从 LVMH 掌门人 Bernard Arnault 手中接过了 LVMH 创新奖的大奖。
在 SKAI 上海办公室中,我们见到了这尊奖杯——它是一座通体透明、没有接缝的玻璃树,没有镌刻任何名字,“随意”摆放在会议室的角落。
策略游戏有个概念叫“科技树”,初见奖杯,不禁联想到它。在《文明》系列游戏里,科技树被视为设计者对人类科技发展史的简化模拟。
![]()
2024年 LVMH 全球创新大赛冠军奖杯
但正如玩家点亮科技树的步骤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现实世界的技术路线,也从来不止一种。
这像一个隐喻:2023 年,AIGC 浪潮席卷而来,当绝大多数人涌向 2D 扩散模型,试图以此突破内容生成的效率瓶颈时,Morgan 却做出了一个“反共识”的判断:这条路,品牌走不通。
“扩散模型无法解决品牌真正的痛点,一致性,”Morgan 强调,“答案必须回到在 3D 数据的真实物理世界中寻找。”
这是一条更重、更难、也更需要耐心的路。
而今天,这条曾被视作“分支”的技术路径,正被全球顶级品牌陆续验证。从 LVMH,到斯沃琪集团等全球奢侈品牌运营商,已有超过 500 个品牌使用 SKAI 的技术制作视频广告。
那么,SKAI 赌对了吗?
在与 Morgan Mao 的对话中,这位历经第一秒、FancyTech、1UP Digital 再到 SKAI 的连续创业者,试图向我们完整还原这场技术选择的背后逻辑,以及那些不断跨越的创业历程,如何塑造出他看待行业与创新的独特视角。
![]()
SKAI Intelligence 联合创始人兼全球 CEO Morgan Mao
![]()
胖鲸头条
从台积电 HR 到“非专业投资人”
Morgan 并非典型的 AI 创业者。
既非技术出身,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优等生”。据他自述,读书时甚至不太“认真”。大学肄业后,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台积电当 HR。彼时的台积电已经是半导体的领军企业,“HR 每个行业都有”,他希望借助这一经历,作为跳板帮助自己进入热爱的零售行业。
机会很快来到。2008 年前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规痛点”,旋即成立了咨询公司,专为国际品牌解决棘手的质量检测与本地化沟通问题。这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与品牌方的信任关系。
资金与资源的积累下,他成为了自己口中的“非专业投资人”。
2016 年,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知名数字零售服务商“第一秒电商”,负责品牌咨询与客户关系管理;在“第一秒电商”新一轮融资后,Morgan 选择退出,这段履历停止在疫情开始前。
在 Morgan 看来,自己无疑是幸运的,“有哪个连续创业者,能每次都全身而退”?他的每段职业经历都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从奢侈品入华到电商起飞,现在到了 AI。
2020 年,他作为天使投资人参与了 FancyTech 的创立。FancyTech 是一家利用 AIGC 技术为电商提供内容生成创意解决方案的企业。
真正令 FancyTech 在 AI 赛道声名鹊起,是来自于其投资人朱啸虎多次在公开场合的称赞。
“2022 年年中,我们在内部(FancyTech)提出了 AIGC 的口号。电商平台缺内容,当时是想到,(说起)内容有 UGC、PGC,那可不可以来搞个 AIGC,所以我们就自己想了这个词,然后就火了”,Morgan 谈到,在 FancyTech,他亲历了 AIGC 的早期狂热时刻。
不到半年,ChatGPT 横空出世,一时激起千层浪。FancyTech 迅速成为了 AIGC 的忠实信徒,但 Morgan 却没有选择“入教”。
他在不断思考,AIGC 如何真正应用到品牌身上。彼时,市场也开始探索出了清晰的路径,绝大部分的参与者涌入基于扩散模型和各种套壳和精调模型的 2D 内容生成技术。
之所以 2D 扩散模型能够成为主流,因为它能够解决 80% 的内容需求——在品牌营销场景中,那些对绝对物理精度要求不高,但是对创意、速度和成本极度敏感的情况。
另一方面,3D 内容生成技术也在逐步壮大,海外 Luma AI、Sora,国内 Tripo AI、混元 3D 等,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基于文字或者 2D 图像来创建 3D 模型,核心目的是降低建模以及创意输出的成本。
SKAI 没有复制 2D 转 3D 的路径,而是从头构建商业 3D 内容制作的工作流。
据悉,SKAI 可以实现从 AI 驱动的实体产品扫描和建模到动画、纹理制作、智能灯光和摄像机控制以及最终渲染的全流程自动化。它能够将需要耗费数周时间后期制作才能完成的逼真的视觉效果,在一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完成。
![]()
SKAI Intelligence 展示其专有的机器人 3D 扫描技术
尽管 SKAI 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已经很“完美”;然而,当市场上已经拥有 Sora、可灵等从静态帧到视频叙事都极具“性价比”的选择,那么品牌为什么还会选择 SKAI 呢?
![]()
胖鲸头条
先解决好坏,再解决有无
早在产品规划之初,Morgan 尝试用第一性原理来解答,“我的产品是卖给品牌的,那么品牌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是一致性的问题”。
所谓一致性,不是“看上去一样”就好,而是要求 AI 生成的产品在任何角度、任何光线下,都和物理世界分毫不差。比如,奢侈品手表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光、包袋的皮革纹理、产品的精确外形与材质等。
“一般来说,(创业)是先解决有无,再解决好坏。” Morgan 逆向思考,他认为,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并不会仅因内容生成成本低而采纳 AIGC,“客户(品牌方)永远是在达到他质量的情况下再来跟你比较便宜。他希望便宜,但质量体现的(门槛)是不会降的。”
这并非 Morgan 的“臆想”。在 2024 年初决定 all in 3D 路径时,他就把这个想法拿去跟奢侈品客户们一一沟通 ,品牌方的认可,也让他更有信心。
在 SKAI 与瑞士腕表和珠宝品牌 Chopard 萧邦的合作案例中,这一逻辑得到了印证。
中国电商环境对内容素材需求的响应速度精确到“天级甚至小时级”,海外品牌很难跟上节奏;尤其,奢侈品保持着全球统一的运作模式,品牌内容经由总部严格控制,本地团队难以自行创作。
面对这一痛点,SKAI 选择以 Chopard 总部现有的高规格影片为故事板,通过 AI 解构其镜头语言与光影逻辑,再替换高精度 3D 产品模型,最终批量生成与原片质感 100% 一致,但承载了不同 SKU 的本地化视频。
此举将一条品牌内容的制作周期从数周压缩至数天,成本降至传统实拍的五分之一。
另外,同一个高质量模板还能同步输出横版视频、详情页关键静帧以及适配社交媒体的短视频切条,真正实现了“一鱼多吃”。
更重要的是,它既解决了中国市场内容产能上的局限,又守住了奢侈品最看重的一致性格调。
SKAI 为瑞士腕表和珠宝品牌 Chopard 萧邦制作的视频
那么,主流的扩散模型有机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品牌期望的“一致性”吗?
Morgan 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来类比两者的根本不同:主流的 AIGC 工具就像“抽卡”,本质上是概率问题;而 SKAI 提供的,是基于物理现实的数学问题。
表面上看,这两者是 2D 内容和 3D 内容的差距。这背后,是 CV(计算机视觉)与 CG(计算机图形学)的根本分野。
主流 AIGC 根植于 CV,它通过学习海量 2D 图像数据来“预测”并“生成”像素,但其结果本质上仍然是统计和概率。2D 图像无法“看到”3D 内容,“看不到的部分”实际上是 AI 模型“猜测”的。也就是说,它可能猜得对,也可能猜得不对,又或者看起来猜对了。
如同现代版盲人摸象,AI 能画出相当逼真的大象,但它不知大象精确的骨架和肌肉走向,所以,当你需要这头大象运动起来时,它生成的腿部结构可能根本无法支撑其重量。AI 创造了一个看起来正确,但物理上不可靠的模型。
而 SKAI 的路径建立在 CG 之上,它将产品视为一个由数学公式精确定义的 3D 模型,光线如何反射、材质如何呈现,都是通过 AI 来精确“计算”而非“猜测”。这确保了每一帧画面,都严格遵循预设的物理规则,从而根治了品牌最为敏感的“一致性”痛点。
然而,全球范围内能够制作 3D 内容的企业相当多,甚至于 3D 内容生成已经形成从上到下强大的产业链,SKAI 究竟有什么特别的?
答案的关键,并非“谁能做 3D 内容”,而是“用 3D 内容解决了什么问题”。SKAI 瞄准的是 3D 内容商业化中最棘手的难题: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打通全流程。
市场上多数公司提供的是点状解决方案——或专注于扫描,或致力于建模,或擅长渲染。而 SKAI 宣称打造的是一条“端到端的全自动产品动画生产管线”,从通过智能机械臂扫描获取高精度数字孪生,到 AI 驱动的建模、动画、灯光与最终渲染,全部整合在一条流水线上。
为了将这种能力普惠化,SKAI 推出了基于 NVIDIA Omniverse 构建的 SaaS 平台——B.THREE。该平台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品牌营销团队,提供大量预设模板,用户通过简单的一键替换模型,即可在几分钟内生成高精度 3D 视频。同时,SKAI 也为顶级品牌保留了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以适配不同客群的需求。
![]()
SKAI Intelligence 推出全球首个基于 NVIDIA Omniverse™ 打造的端到端 、聚焦零售业的3D-AIGC 智能生产线平台—— B.THREE™
在采访中,我们实际体验了这款即将上线的平台,其在生成效率与视觉品质间取得的平衡,令人印象深刻。对于注重质感的时尚、美妆、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中小品牌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但 SKAI 的解决方案并非万能钥匙,它完美契合形态固定的产品(如手表、箱包),但对于服装这类极度依赖动态垂感与复杂人体交互的品类,其技术模型目前仍难言成熟。
更进一步看,当我们将视线从技术本身移开,转向市场与增长时,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在 3D 内容这条“重模式”的赛道里,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市场是否存在对于 3D 内容足够大的需求?
![]()
胖鲸头条
采访后记
在 2018 年特斯拉的季报电话会议上,Elon Musk 曾表示,如果抵御外敌入侵的唯一防御手段是护城河,那你撑不了多久。真正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这才是竞争力的根本决定因素。
放到 AI 时代,这句话似乎得到了更深层的印证。大模型的一次升级,能瞬间“杀死”成百上千个应用。那些可以称之为护城河的元素,在技术浪潮面前显得脆弱又短暂。
不过,在 Morgan 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解题思路。
当他决定投入 3D 模型时,他没有选择先全力研发技术、写论文、建模型,相反,他选择先开了一家广告公司。
这或许正源于他的“非技术”出身:当他决定投入 3D 时,他没有“拿着锤子找钉子”,甚至没有急着先去“造锤子”。
这家广告公司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它只接 3D 商品视频的单,用人工 CG 团队,去模拟未来 AI 自动化的流程。
“人工 CG 的工作流和节点……是按照今后如果这些东西可以自动化的方案去做”,他称之为“以始为终”。
这是既是为了验证 PMF(产品市场匹配度),也是为了解决现金流。用人工交付验证客户是否会为作品买单,同时,公司有了稳定的现金流,才可以去反哺底层技术研发。
这一模式隐藏的优势在于,通过大量的高标准交付,沉淀了难以复制的垂直品类的物理仿真参数与工艺理解。Morgan 形容这是最难获取、也是最重要的行业 Know-how,可能也是未来最稀缺的资产。
在商业化上,Morgan 始终坚持小步快跑。因为他过往成功的履历都是来自于 agency 模式,但产品公司的推广、用户增长、运营逻辑完全不同于前者。这促使他“边跑边学”,不断调整,寻找到适合本土市场的推广策略。
面对“是否担心被大厂技术碾压”的疑问,他并不焦虑,“我们一直在持续进化”。
如果您对文中所提及的方案感兴趣,并希望亲身体验B.THREE平台的效率,现可申请产品内测资格。
请发送邮件至:
service@skaiintelligence.com
邮件主题:
胖鲸读者申请BTHREE测试码
本期作者
Hanna Zhou
资深记者
我在关注
3C消电
AI科技与IP
零售与电商
品牌出海
未来商业创想秀开放报名
年度奖项申报进行时
胖鲸「品牌商业叙事奖」第三届申报进行时
品牌商业叙事奖,为回应周期的挑战而生。我们相信,品牌建设的价值需要被“看见”和“认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