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康界)
转自:新康界
战略版图早已不止于肿瘤疆域的开拓,而是向着全球未竟的医学难题纵深挺进。
11月17日,康方生物宣布,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协同靶向Aβ(抗β淀粉样蛋白)和BBB(血脑屏障)高表达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AK152,已正式获得NMPA批准,开展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试验。
![]()
新闻稿显示,AK152是中国首个用于AD疾病修饰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也是康方生物创新疗法研发版图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的重大突破。
平地惊雷。在众多药企纷纷折戟的AD药物研发赛道上,康方生物宣布“进军”,不仅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强势叩击,更是向全球医药创新高地发起的又一次冲锋。这不禁让业内再次审视康方的野心与魄力。
康方驶入“深水区”
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记忆力及其他认知功能的进行性减退。根据《柳叶刀》2024年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数将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2倍,达到1.53亿。《2024 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症用药行业概览》指出,至 2027年中国AD患者将增至 2231 万人。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AD的药物,主要聚焦于“改善症状”与“干预病因”两大核心。改善症状类药物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缓解患者已出现的认知功能衰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干预病因类药物针对AD的核心病理机制发挥作用,理论上可从源头延缓疾病进展,已成为近年来AD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其中,Aβ是干预病因领域在研项目最多、最具前沿性的创新药物靶点。相关药物临床数据证实,通过清除脑内Aβ斑块可延缓认知功能下降。
但是,由于血脑屏障的限制,现有Aβ单靶点抗体在给药后入脑率低,限制了该类药物疗效的发挥,且伴有一定的安全性风险。
据悉,康方生物此次采用靶向Aβ和BBB高表达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直面β淀粉样蛋白清除与血脑屏障穿透两大挑战。一方面,其Aβ端不仅能结合Aβ斑块,还能够高选择性结合更具神经毒性的可溶性Aβ多聚体;另一方面,利用BBB高表达受体介导的胞吞-胞转运机制,显著提高AK152的入脑率。
在兼顾靶向精准性与入脑效率的前提下,AK152已在临床前模型中验证了其双重优势,有望为AD治疗开辟全新路径。康方生物表示,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AK152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征,相比单抗可有效提高抗体入脑率,更快清除Aβ斑块,展现出显著优于单抗的治疗药效,有望为AD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PD-1双抗赛道一往无前的康方,已凭借PD-1/VEGF双抗依沃西、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在肺癌、胃癌、宫颈癌、肝癌等领域正大放光彩。据康方生物2025年H1财报显示,其2025年上半年商品收入14.01亿元,去年为9.3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49.2%,接近50%。
此外,在研管线中,靶向IL-17的古莫奇单抗、IL-4Rα的曼多奇单抗,靶向IL-4R和ST2的AK139等关键管线覆盖了强直性脊柱炎、特应性皮炎、慢阻肺特异性皮炎和哮喘等多项适应症。
业内普遍认为,康方生物是中国最具潜力完成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的本土创新药企之一。而近期,该公司进一步将创新布局延伸至神经科学领域,充分显示出其战略雄心远不止于当前管线所展现的版图。
穿越AD沼泽地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病理机制复杂、研发周期长、失败率极高,多年来获批上市的新药数量依旧稀少,AD领域一直被视作医药研发领域的“死亡之谷”。
据文献报道,1995-2021年间医药产业已投入425亿元用于AD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其间95%的药物研究失败。
如罗氏近年一连放弃了三款AD候选药物,克瑞奈珠单抗、Crenezumab(RG7412)、与AC Immune联合开发的tau蛋白靶点药物Semorinemab等皆处于临床试验暂停、终止状态或宣告失败。默沙东的verubecestat Ⅲ期临床试验在 2017 年被宣布终止。礼来也在2024年8月,宣布tau蛋白靶点药物LY3372689研发失败。国内药物方面,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也经历了从附条件批准到未能通过再注册的历程。
这些案例无不折射出AD领域研发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不仅如此,礼来研发的多奈单抗(Donanemab)以及卫材与渤健联合开发的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是少数突破重重险阻获批上市的重磅药物,但仍面临较多争议。
2024年7月获FDA批准上市的多奈单抗,曾面临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分歧,但最终基于部分患者“获益大于风险”的判断得以批准。业内认为,这一决策背后,是在AD药物有限情况下的艰难权衡。
而仑卡奈单抗,在2023年7月获美国FDA完全批准,2024年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但是,卫材作为AD赛道的资深玩家,早在1996年开发出多奈哌齐,直至近30年后才实现仑卡奈单抗的上市,足见其中的艰辛。
尽管AD药物研发困难重重,但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临床用药紧迫性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根据市场调研,2023年全球AD药物市场规模已达到136.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00亿美元以上。
除了礼来、卫材,其他MNC同样是AD赛道的重要玩家。今年5月,赛诺菲宣布将以约4.7亿美元收购Vigil Neuroscience公司。据悉,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在研TREM2小分子疗法VG-3927在1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数据。2024年10月,艾伯维2024年宣布以14亿美元现金收购Aliada Therapeutics,以获得其创新的BBB穿透技术。此次收购将使艾伯维能够推进ALIA-1758的开发,这是一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同类最佳疗法。
国内方面,通化金马的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片已进入关键阶段,完成了揭盲、统计分析报告与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并已向CDE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博纳西亚、先通医药、原子高科、济生堂药业等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此外,还有近20家企业紧随其后,如恒瑞医药、绿叶制药、康诺亚等也已进入临床阶段,展现了差异化的研发思路。
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净,药企唯有向更高风险、更难处发力。聚焦AD新药研发,随着对疾病发病机理深入理解,更多新机制、新靶点的研发管线持续涌现,药企在传统抗体、小分子、疫苗与小核酸药物、基因疗法、蛋白降解剂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在这场终点尚未明朗的创新长跑中,每一次探索都在为跨越患者可及性的关隘积蓄力量。
参考资料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包括新闻资讯、企业官网、政府文件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