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1
娄塘,在上海的嘉定北,再往北,是江苏太仓地盘。有乡间语:娄塘种的瓜,一不小心,会在太仓开花结果。
往娄塘,先到镇北端,见九年一贯制的嘉定区娄塘学校,庄肃校门,两米多高阔大的淡红色毛石砖墙上,刻着蓝字校名。校门内,则兀然横着一整块巨石碑,书鲜红大字:新四军江抗——娄塘游击队纪念碑。题写碑字者:谭继诚。抗战之碑,字字坚实有力。娄塘坚韧的抗敌基因,在此凝聚闪光。
娄塘学校校长樊波向我讲述:在抗日最艰困的日子(1932年至1939年),娄塘的一群年轻人愤然而起,组建成一支爱国救亡的游击队,年轻的谭继诚,是这支游击队的领导者之一。他们成为新四军江抗的一支勇军,火烧敌机,伏击日军汽艇,歼灭敌伪顽军,八字桥战役,毙杀日军8名,击伤11名,而31岁的游击队队长王波(娄塘人)亦壮烈牺牲。之后,娄塘游击队随抗战大部队,继续搏杀侵略者,备受当地人民赞颂。1921年在娄塘出生的谭继诚,历任团参谋长、团长、华东军区海军工程部部长、海军工程部副部长、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部长等职。胜利后满怀深情,在纪念碑上题字,向先烈致敬,为后代明志。
一块动人心魄的抗敌之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血染娄塘,不屈娄塘。
![]()
2
600年历史的古镇七绕八弯,一条条完整的弹街路连绵不断,水路纵横交错,其主干为横沥河与娄塘河,宽宽的河道水波粼粼。看东西向的娄塘河两岸,排列高低错落的民居,白墙黑瓦,观音兜墙,各呈其状,在绿树掩映下十分养眼,座座水桥,远近横列。陪同我行走的樊波校长,介绍得充满诗情:娄塘河两岸,原来可是有着不一样的美丽景色,“那可是一片桃花的海洋呵”。
据娄塘镇志记载:娄塘河两岸,娄塘人曾经遍植桃树,春日里,一路“次第花开掩杀来”,房前屋后,野地河边,逐水竞放,这景象,在明代持续了几百年。明末,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的“嘉定四先生”中的三位,均遗留下一首首曼妙花境诗句。
![]()
![]()
如娄坚,写娄塘河岸桃花时,先述自己驾一叶小舟,从嘉定城出发,隔天赴约游春赏美艳桃花,终沿水路晚归。洋洋洒洒,连发“七弹”(七首诗),写美景,因赏花心醉酒醉。其中最后第二首:“雨洗胭脂风卷霞,醒来零落醉时花;残樽好为轻阴尽,一片澄波隔绛纱。”末首:“无数乱红看不足,碧潭还对一枝斜;春光欲去谁留得,水面浮来几落花。”
程嘉燧写畅游时的天象变化,牵马亲近桃花的应接不暇:“雨歇游丝未袅晴,纤尘不动日华生,狂游更欲调鞍马,牵着桃花树底行。”最后一句,充满欣然欢快的跃动感。
唐时升赏桃花诗云:“忆从桃坞泛轻舟,紫雾红露趁早潮;一自风流云散后,几回佳节暗中消。”是对一次次观花的美好回忆,丝丝留恋不尽。因看桃花者岁岁络绎不绝,娄江岸边便形成一条路——桃蹊,那长长河道也美称——桃溪——亦为娄塘镇雅号。
明代娄塘,因了桃花美,遂渐渐使娄塘衍变为江南一名镇,成市面积两平方公里以上,镇上有商铺百余家。有诗赞:“晓星残月入娄东,坐贾行人处处通。灯影乱明河影外,市声遥隔水声中”,十足烟火气。康熙年间,娄塘生产的木棉布匹几倍于它镇,“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
因桃花兴旺起来的娄塘,又出落了一女子——周皇后(1609—1644),为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正宫。《吴门表隐》载,朱由检被封信王时,周氏选入信王宫做宫女,因“婉淑贞静”,再晋信王妃。1627年,朱由检承皇位,周王妃被册封皇后。周皇后“体瘦弱,性严谨”,“肤如玉,发修长”。1644年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此前数小时,周皇后先在宫中自缢身亡。
娄塘美,美中蕴历史悲情及浩然气。
3
在娄塘镇娄塘路,我还见到了一处许多年前的旧校舍。打开一扇旧铁门,近两千平方米面积,中间大片黄土地,杂草半人高,荒树蔽楼——周围矗多幢旧楼,外观有坍塌之虞。左手一排灰墙红瓦房,是曾经教室。右首有一幢醒目白墙小楼,一楼四扇木门,漆红色,外观均已斑驳,二楼有一长溜贯通阳台,共5间屋,最靠右一间,是曾经的校长室。这便是1945年创建的娄塘中光中学老校址。从这学校,走出多少乡间成长起来的人才,或成为教授,或当院士,或成为大学里的院长,人民的法官。新中学已迁娄塘他处,正蓬勃发展,但老校依然闪着历史余光——这里,等待建成一个纪念楼群,“小白楼”将修葺,整旧复旧,留后人瞻视。
入娄塘学校,内有开放校史馆,校史馆前言,录“娄塘小学校歌”:“古疁城北,桃花蹊旁,蕞尔一乡。苍苍南山,滔滔娄塘,风土素酿良。清季维新兴学堂,吾校乘时诞生.......”
追溯娄塘学校最早的历史,是谓“娄塘小学”。
娄塘小学,前身为1906年(光绪32年)创建的娄塘公小学堂。此学堂创办人,为近代著名实业家印有模。兹后,娄塘上空教化铃声铮铮,书声琅琅。出生于娄塘镇的印有模,在上海市区和娄塘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创办现代印刷业。1913年,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译西学著作,设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产生大影响。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印《辞源》出版。是年,积劳成疾的印有模,去日本治病,客逝异国,终年52岁。
我去瞻望娄塘南新路上的印家住宅。宅前一片开阔,雪白外墙。此宅为印有模建于20世纪上半叶,坐东南朝西北,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硬山式,小青瓦屋面,清爽典雅。当年建筑成,主人已去而不归,留无限怆怀。
![]()
4
1976年出生的朱建峰,已在娄塘学校教语文28年。他家居娄塘镇南市梢费家村,从一农家娃,读书到上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上海制造局路999号。在浸淫大城市中心地带学习生活两年后,却心归似箭回娄塘,成为仅比自己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教书郎”——在娄塘,爱娄塘,是他一生不变主轴。
他带我在镇中间走,珍宝一样数落乡镇美,仰瞻一处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点”:建于康熙年间的娄塘天主堂,春蔼堂,陆氏住宅,人民街110号住宅,蔑竹路11号住宅.......朱建峰说,这里每一堂,每一路,每一宅,你去慢慢听,会有“蛮好听的故事”。
入一旧室:娄塘路658弄14号。
推开两扇红木大门,两进深,仰望有砖石翘檐的门楣,翘檐角上还雕一朵绽放的石兰花——据说是“大户人家”的显示。天井敞亮,一棵大树耸天际,朝东向南有二层居房,一色红木门窗,向北有高高的黄围墙,客堂间百余平方米。往后行,还有一个近百平米的后院。院子虽墙粉脱落,几十盆主人种的山水树桩盆景,显示出一片雅致。这“大户人家”今天的主人在,姓胡,言祖上是治病救人的普通医者,后开药店,坐堂问诊,崇尚悬壶济世——这也是醇厚的娄塘人给祖上积德的机会。
5
娄塘纪念坊,静静立在娄塘镇小东街东首,混钢结构,坊高6.1米,宽8.5米。四根红色圆柱门,柱顶有金色冠帽,上雕饰祥云。那日午后,春阳斜射柱门,直晃人眼。
纪念坊上书:“1932年3月,日军侵略嘉定,娄塘首当其冲。小东街被烧杀抢掠,房屋悉遭焚毁,乡民流离失所。日军退去后,新加坡等侨胞组织筹赈祖国难民会,捐巨款重建娄塘小东街民居。为纪念海外华侨爱国义举,嘉定有识之士随即倡议建立此纪念坊。”
抗战前的娄塘,曾一片安宁富庶,遂建一座娄塘公园,花木葱茏,湖水微蓝,湖心有一美丽小岛,岛上有楼台亭榭。日寇硝烟炮火中,“园去物尽散”。
![]()
![]()
桃溪的娄塘,有不屈故事。抗战烽火日,组建娄塘游击队的庄严集会,在娄塘学校,娄塘镇各界人士与会。“举义旗,血染如桃红,与敌殊死搏”——留下全镇御敌佳话。
我从小东街的娄塘纪念坊,前行两百多米,即见一座三米多宽的长石桥,桥身桥面均黄色,名“东小桥”。桥下流水,河岸两边,各色民居,兼有古风。自然与历史、民俗在此碰触,搭配成别样韵味。我在桥上桥边拍照,拍河水,拍桥下弯曲街路,拍沿河洗衣娘用的水埠,拍农舍屋顶瓦片一角。一老者来,细看我照片,说:“这看似一般的景色,装进了你的相框。好眼光,此景,是当年谢晋导演拍电影《春苗》的景物呢。”
“娄塘,值得你回来。”
原标题:《【海上记忆】苍苍南山,滔滔娄塘,风土素酿良》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本文作者:郑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