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入冬后,扇贝大量上市,好吃却不好卖?摊贩:4个原因,很无奈
2025年入冬后的北方海滨城市,码头堆满灰扑扑的港湾扇贝,养殖户老郑蹲在成筐的贝堆前抽着闷烟——三千斤活贝仅换来七百五十元收购款,折合每斤两毛五的售价让他含泪倒海。这个曾与鲍鱼齐名的海珍品,如今沦为“十块钱三斤”的地摊货,背后折射出中国贝类产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
一、品种退化:速生贝冲击市场根基
当前市场上九成流通的港湾扇贝,是养殖周期仅18个月的速生品种。这种近海笼养的贝类虽成本低廉,但壳薄肉少,出肉率不足15%,煮熟后缩水率高达5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虾夷扇贝,需三年养殖周期,肉质厚实鲜甜,但年产量不足港湾贝的十分之一。
某加工厂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十名熟练工围坐一小时仅能剥出二十斤净肉,人工成本高达五元/斤。若使用机械剥壳,夹碎率超过30%,损失难以承受。这种“量多质劣”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深加工企业拒收港湾贝,鲜食市场又因处理繁琐遭消费者冷遇。
![]()
二、气候异变:暖冬加剧产业风险
2025年秋季反常的“暖秋”天气,成为压垮养殖户的最后一根稻草。北方沿海地区入冬后日均气温仍维持在10℃以上,导致扇贝保鲜期缩短30%。辽宁大连某电商平台的统计显示,活贝运输途中的开壳率从常规的5%飙升至40%,退货率同步激增,迫使商家暂停跨省销售。
更致命的是气候引发的次生灾害。此前赤潮事件中,某养殖场一夜之间损失二十万斤扇贝,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由于水产养殖保险覆盖率不足30%,多数养殖户只能独自承担天灾损失,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
三、消费迭代:懒人经济改写市场规则
某超市的消费调研揭示惊人数据:76%的年轻消费者因“处理繁琐”放弃购买鲜活扇贝,转而选择冷冻虾仁或预制菜。火锅场景的变革更具代表性——某连锁品牌推出“贝柱串”后,带壳扇贝的点单量骤降65%,消费者宁愿多花三倍价格享受即食体验。
某食品厂的转型案例印证了市场趋势。该厂将贝柱制成泡椒零食,通过直播带货创下单日清空八个冷库的纪录,单价20元/袋的产品利润是鲜贝的十倍。这种“把海鲜变成辣条”的商业模式,本质是重构消费场景:当都市人群的烹饪时间被压缩至日均27分钟,传统水产必须完成从食材到零食的形态跃迁。
![]()
四、产业链断层:加工短板制约价值提升
我国贝类加工率长期徘徊在30%-35%,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现有加工企业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技术储备不足。例如,扇贝内脏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国内仅有3家企业具备提取技术,导致大量高附加值成分被废弃。
产业布局失衡加剧结构性矛盾。山东、福建两省贡献全国70%的贝类产量,但加工企业集中在原料产地,缺乏面向消费端的品牌运营。某头部企业尝试推出“即食蒜蓉粉丝扇贝”,却因冷链物流成本过高,终端售价是同类预制菜的两倍,市场推广受阻。
![]()
破局之路:重构产业价值链
破解困局需从三端发力:养殖端应建立“优种优价”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品质溯源;加工端需突破酶解技术、超低温冷冻等关键工艺,开发功能性食品;销售端要构建“鲜食+零食+预制菜”的产品矩阵,利用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渠道触达消费者。
站在2025年的码头眺望,那些堆积如山的扇贝既是产业转型的阵痛,也是新周期的起点。当养殖户开始尝试养殖五年生的刺身级扇贝,当加工厂引进日本全自动剥壳生产线,这场关于品质、效率与消费体验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贝类产业的未来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