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立得相纸。图/IC photo
“买了几百块拍立得相纸,一盒都没收到,现在也联系不上商家了!”
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有市民反映,自己数月前在微信拼团小程序上购买拍立得相纸,等了许久,结果物财两空。这并非个例,今年下半年,多家打着“低价拍立得相纸/相机”旗号的拼团暴雷,陷入“跑路门”,部分参团消费者统计出的受骗金额高达百万元。
这些拼团暴雷其实路径并不复杂。主要是团长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组团,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消费者要么收到的货物远低于实际价值,要不然干脆收不到货,收到多少完全“看运气”。
而当消费者想要维权却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商家往往是个人而非正规店铺,退款多少、什么时候退,几乎完全只能听任团长的安排。
因为拼团这种特殊的消费模式,消费者也很难向平台追责。不同于普通网购平台,平台将拼团小程序仅视为交易的“桥梁”,往往还会在用户协议里写上免责条款。换言之,平台把自己定义为中介,将纠纷处理甩了个干净。
正是因为拼团这种由网民自发组织、缺乏明确监管的特性,导致问题丛生。除了这次曝光的拍立得产品,此前还有衣服、猫粮、儿童学习课程等暴雷案例,情节也大体类似:网民下单之后,团长跑路消失,平台概不负责。
但平台的这种置身事外,是不是完全合理却另当别论。像有法律人士就指出,虽发布免责声明,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平台如果明知或应知平台上存在违法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比如履行相关用户的身份核验等法定义务,发生纠纷后向消费者提供卖家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等,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回到此事看,报道显示,“发货变慢”从今年上半年就已开始。这期间,如果平台既未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也未对相关团长的身份真实性、履约能力进行核查,更未对异常交易行为采取必要限制措施,那这种“视而不见”,在法律层面恐难以被认定为完全尽到了注意义务。
另外,鉴于如今拼团这种模式问题高发,平台如果任由风险累积,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最终导致大规模受害,那“只是中介”的理由就站不住脚了。这不仅会在事后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也会进一步侵蚀公众对平台的信任。
拼团暴雷不该是个无解难题。事实上,平台有很多改进的办法。如对团长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和信用要求,强制进行实名认证、保证金或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异常退款率、异常发货周期、多次投诉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在用户支付环节设置资金托管或分阶段放款机制,避免资金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后难以追溯等,都是可以开展的操作。
总而言之,平台掌握着流量入口和技术能力,也有足够的手段去识别异常交易、建立信用体系、完善风险控制,应当对这种欺诈问题有所回应。而不是始终以中介自居、推卸监管义务,让消费者权益反复受损,这也不符合互联网平台的伦理责任。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