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总说上海未婚女性“眼高于顶”“挑三拣四”,把她们的单身归为“太挑剔”。
数据显示,上海25到49岁未婚女性有209万,快占本地同龄女性五分之一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她们并不是抗拒婚姻,而是因为两道坎,让“想嫁”变得太难……
第一道坎
在上海婚恋市场,“本地户口”就是道硬杠杠,比学历、工作都管用。
好多上海姑娘找对象,第一句就问“是原生上海家庭吗”。
更有甚者,家里直接要求“三代上海籍”,连积分落户的“新上海人”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别骂姑娘们现实,这背后全是现实的考量。
![]()
2024年,上海核心区域二手房均价逾已经超过10万每平方米。
对外地小伙来说,想在上海安家,可谓是难如登天。
可上海独生女家庭呢,大多有个一两套房产,嫁个没房的外地小伙,等于生活质量直接跳水。
爸妈嘴上说“怕外地女婿生活习惯不同,受了委屈没人帮”,其实都是幌子。
核心就是怕女儿嫁过去吃苦,毕竟没户口没房子,在上海扎根太难了。
可这么一卡,选择范围就窄了,本地适龄未婚男就那么多,供需早就失衡了。
更扎心的是,本地小伙还更倾向找年轻漂亮的,30+的本地姑娘反而成了“被剩下”的那批。
这哪儿是她们挑别人,分明是先被地域这道坎给筛了一遍。
![]()
第二道坎
现在还有人觉得,女人结婚了就该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就应该放弃工作照顾家庭,这才是“贤妻良母”。
可上海姑娘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2024年上海职场女性平均月薪都1.2万了,自己能挣钱买花戴,凭啥要为了婚姻委屈自己?
她们经济独立,根本不需要靠男人养,对婚姻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她们所渴求的,是携手相伴的伴侣,而非颐指气使的老板;
是能于柴米油盐中并肩分担、在育儿之路上同行的队友,而非只知发号施令、一味甩手的“掌柜”。
她们寻觅伴侣仅有一项要求:婚后能一同承担家务琐事,对于孩子的养育,两人也要轮流尽责,共同营造温馨且平衡的家庭生活。
可相亲了十几个,一半的男人都表示“女人就该多顾家”,还有三成说“接受不了老婆比自己挣得多”。
![]()
这就是最大的矛盾:上海姑娘的观念已经进步了,可不少男性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里。
姑娘们不想当免费保姆,就被贴上“强势”“挑剔”的标签,直接被排除在择偶名单外。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男人转头就去追愿意顺从的外地姑娘,进一步压缩了本地姑娘的择偶空间。
这不是“剩女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好多人骂上海姑娘挑,可换个角度想,这根本不是她们的问题,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你看北欧那些发达国家,女性初婚年龄都超30岁了,不婚率已经高达四成,和上海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受欧美文化浸润。“女性独立”与“个人主义”观念,早早地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深入人心。
如今,姑娘们的观念已然转变。
婚姻,不再是她们人生中板上钉钉的必选项。
相较于步入婚姻殿堂,她们更倾心于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实现,展现出独立且自信的姿态。
她们宁可坚守单身的高品质生活,也不愿将就着步入婚姻。
这本是社会进步的显著体现,彰显着女性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何以反倒被视作“问题”呢?
所谓的“沪爷”现象,其实就是这种进步与保守的碰撞。
上海本地男女的观念差、本地与外地的观念差,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现在的婚恋现状。
![]()
与其指责姑娘们择偶挑剔,不如反问那些男性:何时才能切实尊重女性的事业追求,并且心甘情愿与女性一同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呢?
归根结底,209万沪上未婚女性并非不愿步入婚姻殿堂。
而是不愿为了结婚而降低自身生活品质,也不想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坚守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婚姻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幸福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