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气温升幅放缓,到各国自主减排扩大,《巴黎协定》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实现历史性进展。
![]()
▲欧盟驻华代表团一等参赞、绿色转型处处长骆浩君
今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十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在挑战中前行、在合作中进步。从气温升幅放缓,到各国自主减排扩大,《巴黎协定》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实现历史性进展。欧盟驻华代表团一等参赞、绿色转型处处长骆浩君(Laurent Bardon)近日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黎协定》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多边合作范例之一。
《巴黎协定》十年:
从承诺到行动的全球转变
“十年前,全球升温趋势在3.4至3.7摄氏度之间;如今,我们正处于2.3至2.5摄氏度的路径上。”骆浩君表示,“如果没有《巴黎协定》,如果我们什么都没做,局势将远比现在糟糕。”
十年来,《巴黎协定》以其包容性的多边框架,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协同行动。目前,已有众多国家提交了更高质量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国内采取减排行动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骆浩君指出,《巴黎协定》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减排数据的改善,更在于建立起全球协同行动的政治与制度基础。“尽管气候大会上常有争论和不确定性,但最终结果依然是积极的。全球合作在艰难中前行,并取得成果。”
数据显示,如果各国2030年目标得以落实,并配合长期减排努力,全球升温有望被控制在2.1摄氏度以内。这一进展,将是全球治理机制在气候领域的实质性成效。“回顾这十年,《巴黎协定》是全球治理中少有的成功案例。”骆浩君认为。
不过,骆浩君同时提醒,气候变化的威胁并未远去。“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明显。比如,在美国,已有保险公司因灾害风险过高而退出多个州市场。虽然我们走在正确道路上,但速度仍然不够快。”
欧中合作: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
谈及欧中合作,骆浩君评价:“如果说《巴黎协定》让全球迈出了共同行动的第一步,那么欧中合作则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走得更稳、更远的重要力量。”
他指出,碳市场是欧中合作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今年9月,我们在上海参加了中国碳市场大会,并与巴西举行了三方会议,探讨建设‘强制碳市场开放联盟’。欧盟与中国正共同帮助巴西设计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开放联盟,吸引更多国家参与碳市场建设。”
骆浩君认为,欧中双方在碳市场领域的合作基础坚实、互补性强,欧盟拥有成熟的碳定价体系与监管经验,中国的全国碳市场规模可观且覆盖行业广泛。“碳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减排工具。我们希望把欧中合作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国际经验,帮助更多国家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碳市场体系。”
除碳市场,气候适应与风险融资正在成为欧中合作的新增长点。骆浩君表示,欧中双方正在气候适应与风险融资领域保持密切沟通,探讨如何为农业、农村与脆弱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并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防灾和生态修复机制。“欧盟与中国已在这些领域展开头脑风暴,探讨未来更具创新性的合作路径。”
事实上,近年来,欧中双方保持高频沟通,在应对极端气候、推动可再生能源、完善碳核算机制等方面形成多层次合作。在骆浩君看来:“欧中合作的意义不仅限于双边,更体现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稳定支撑。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让绿色转型惠及所有国家。”
展望未来,骆浩君呼吁国际社会保持理性与信心:“气候大会往往冗长、复杂,甚至嘈杂,但请看到整体趋势——全球正在前进。或许进展还不够快,但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多边进程像气候合作这样有效。我们应当珍惜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果,因为它证明了全球治理依然有效,国际合作仍然可能。”
文 | 本报记者 李慧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 | 赵方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