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欧盟频繁提及“战略自主”概念,但其所寻求的“战略自主”并非彻底脱离美国,而是旨在增强欧洲在跨大西洋秩序框架内的行动能力,在全球格局重组的背景下分担美国责任,同时继续捍卫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欧盟在法律框架、军事能力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已经与美国和北约体系深度绑定,一些欧盟国家仍高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因此,“战略自主”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口头,面临经济、政治等多重现实压力。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
作者:李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教授
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兼职教授
尽管在欧盟近年来的政策讨论中,“战略自主”一词被频繁提及,但它至今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安全和外交政策领域指代的具体含义与现实存在分歧。
乍看之下,“战略自主”似乎表达了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行动,摆脱对美国依赖的雄心。许多学者、评论员和分析人士将其解读为欧洲正在疏远美国的证据。然而,仔细审视欧盟的法律体系、制度结构和近期的政治实践,便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欧洲“战略自主”并非预示着“与美国决裂”,而是旨在增强欧洲在跨大西洋秩序框架内的行动能力,在全球格局重组的背景下分担美国的责任,但依然维持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欧洲的自主性受到其对北约义务的约束,这是由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御政策的法律基础决定的。《欧洲联盟条约》第42条规定,欧盟政策应尊重成员国各自的防务政策,并与北约的义务和原则保持一致。这一条款明确承认北约对其成员国的领导作用,保证了欧盟的防务行为是对北约的补充而非竞争。这一条内容中还包括一则“互助条款”,规定当一个欧盟成员国在遭到侵略时,其他成员国应按照其北约承诺提供支持。条约的附件和议定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欧盟官方文件也始终强调,其追求战略自主的目标应“与北约形成互补”。简而言之,相关条约并未给真正的安全独立留下多少空间,欧盟的防务在法律和制度上已深度嵌入跨大西洋联盟体系之中。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对外行动署也呼应了这一立场。2021年,欧洲理事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战略自主的文件,明确界定这一概念并非“对北约或跨大西洋联盟的拒绝”,而是发展能力的一种手段,使欧洲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同美国接触,并“有助于填补美国因更加关注国内事务和亚太地区而留下的领导力真空”。换言之,在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中的优先事项之际,欧洲提出“战略自主”的目的是加大自身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的分量。同样,欧洲理事会2022年关于欧洲金融和经济部门战略自主的文件也强调了韧性与自力更生,而非“脱钩”,旨在减少对任何单一行为体的过度依赖,同时保持与志同道合伙伴的合作网络。
2022年以来,欧盟用具体行动证明,其“战略自主”议程旨在加强而非削弱跨大西洋联系。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欧洲领导人呼吁增加国防开支,提升军事能力。德国总理默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均表示,欧洲应当对自身安全承担更多责任,但他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摆脱北约,而是认识到欧洲的防务不能无限期地完全依赖美国。在2025年北约海牙峰会上,各成员国承诺到2035年将国防支出提高至GDP的5%。这一转变的背后,不是跨大西洋关系的疏远,而是在共同框架内责任的重新分配。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及其前任博雷利,始终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对于欧洲安全的核心作用。与此同时,欧盟也启动了加强自主防卫能力和工业基础的计划,如加速构建自主卫星情报网、启动“战备2030”国防生产计划以及“新联合采购机制”等项目,旨在提升欧洲的军事行动能力。在欧盟政界精英看来,“战略自主”也是一种对美伙伴关系,而非对美疏离,只是这种伙伴关系要建立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之上。这反映了欧洲人心中长期存在的一种观念:欧洲的智慧与美国的实力是西方长期维持全球霸权的两大支柱。
![]()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视角来看,在当前大国竞争和全球秩序转型之际,欧洲的“战略自主”显得合情合理。尽管其具体措辞可能暗示其他含义,但其实质应被理解为对现实变化的一种务实回应,而非意识形态上的反美主义。
美国一方面日益聚焦于“印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另一方面受困于国内政治分歧,这让人不禁怀疑:它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愿意为欧洲的安全提供长期保障?因此,欧洲政策制定者寻求通过增强自身能力来对冲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自主”相当于欧洲在跨大西洋体系内给自己上了一份“自费保险”,确保在美国无法或不愿行动时,自己也能够独立采取行动。尽管如此,维护对美同盟关系、与美国保持一致仍是欧盟外交政策的最高要务,其总体目标仍是捍卫由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秩序,并与其认定的对手展开对抗。最近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风波,就是欧洲紧跟美国步伐展开对华技术战略竞争的一个明显例子。
除了在法律框架和行动上受约束外,欧洲还在核威慑、卫星情报、军事指挥基础设施以及关键防务技术方面继续依赖美国。欧盟的国防工业处于割裂状态,许多成员国,尤其是东欧国家,至今仍深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在它们看来,美国比任何形式的欧洲集体防务都更为可靠。虽然欧洲国家的国防预算近年来不断增长,但新增支出的相当一部分还是用于购买美国的武器系统,这是跨大西洋关系的一个结构性现实。近期的欧美关税安排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依赖关系。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因此,欧洲所谓的“战略自主”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想象中。尤其在乌克兰危机期间,欧洲领导人大谈“战略自主”,似乎是在向国内民众和全球竞争对手发出信号,表明欧洲正在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成为一支拥有自主行动能力的独立力量。然而实际上,“战略自主”代表着欧洲在持久的跨大西洋框架内对其地位的重新调整。这个框架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欧洲“战略自主”的要义正是试图通过增强自身能力而非政治决裂来重新平衡这种关系。
真正的挑战在于,“战略自主”的豪言壮语能否在政治团结、制度改革和持续投资的支撑下变为现实,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能源价格飙升、民粹主义抬头以及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
欧洲的“自主”不是从属与独立之间的二选一,而是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将联盟内部的责任分担转化为真正的共同决策。总之,欧洲寻求的是承担更大的战略责任,但同时继续在美国领导的大框架下运作。而对美国而言,一个实力更强的欧洲既是减压也是挑战:它可以减少“搭便车”的负担,但也可能引发战略分歧,尤其是在中东、北非和“印太”等地区。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Myth of autonom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
![]()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