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银安盛基金“权益一哥”蒋佳良最终还是卸任了。
近日,浦银安盛基金发布公告,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因个人原因正式卸任。
![]()
这距离9月底其管理的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变更基金经理引发离职传言,不过一个多月时间。
公开履历显示,蒋佳良加盟浦银安盛后先后担任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研究部副总监、总监等职。管理规模一度占公司权益基金规模的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权益业务核心。
然而这位“一哥”的谢幕,却伴随着旗下基金在结构性牛市中的惨淡表现收场——
多只产品显著亏损,最大亏损近50%。
01
2025年以来结构性牛市持续推进,主动权益基金前10月平均收益达27.48%,98%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多数前两年巨亏的基金已陆续回本。
但蒋佳良管理的产品却成为例外,在牛市中持续拖后腿。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蒋佳良正式卸任时,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任期回报率为-45.34%。
![]()
该基金2024年2月收益率一度跌超50%。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2021年底成立时26.25亿元的规模,到2025年6月末仅剩6.95亿元,缩水超70%,截至9月末规模微增至7.01亿元。
更令人费解的是其管理产品的业绩分化。
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混合A类(2018年成立)任期回报率169.87%,而成立于2020年后的C类份额任期回报率却为-34.97%,核心差异源于成立时间不同导致的市场周期经历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基金净值跌跌不休,管理费却一分没少收。
一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为例,2022-2023年累计收取管理费逾5000万元,2024年全年收取1016万元,三年累计超6000万元。
另一只产品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A,在2023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蒋佳良管理期间,投资者累计亏损约5395.11万元,而公司管理费收入却高达1216.98万元。
![]()
"旱涝保收"的管理费与投资者的巨额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在基金平台上,"股指创十年新高,基金仍亏50%""高换手越操作越亏"的抱怨声不绝于耳。
有基民表示,蒋佳良管理的产品普遍存在高换手率问题。
![]()
比如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2023年二季度换手率达619.66%,浦银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A2022年四季度换手率更是高达810.49%。高频交易推高成本的同时并未带来业绩改善。
目前已有多位基名持有人联合准备仲裁材料,部分基民已向监管部门投诉,要求公司就相关问题给出合理解释。
02
言叔注意到,蒋佳良的离职并非浦银安盛首次人事震荡。
202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了公司的"老鼠仓"丑闻。
原基金经理许文峰在2020年7月-2023年3月任职期间,偷用亲属20个账户进行趋同交易,最终倒亏700多万元,被证监会合计罚没153.82万元,并被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在言叔看来,这一荒诞剧情的背后,本质是浦银安盛公司内控机制的严重漏洞。
为摆脱困境,浦银安盛在2024年启动管理层"大换血"。
2024年7月,公司挖来贝莱德前基金总经理张弛出任公司总经理,提出"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战略;
2024年12月,董事长谢伟离任,浦发银行原副行长张健接棒,同期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李宏宇也因个人原因离职。
但现在回过头看,此前的换帅并未带来业绩的转机。
作为银行系公募代表,浦银安盛长期以固收见长,权益业务本就薄弱,规模占比不足3.5%。
新管理层提出的"三大战略"尚未看到实质落地,2025年三季度公司ETF规模从20.49亿元缩水至7.82亿元,进一步印证战略转型停留在纸面。
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浦银安盛总资产净值3419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逾10%,行业排名从第26位退至第30位,银行系公募排名从第7滑落至第8。
如今蒋佳良的离场,让公司权益投研团队核心岗位出现空缺。
公开履历显示,蒋佳良2018年6月加盟浦银安盛,先担任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后历任研究部副总监、研究部总监等职,管理规模一度占公司权益基金规模的五分之一。
目前,蒋佳良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已交由李浩玄接手(其在管基金总回报46.30%),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则由凌亚亮接任。
业内传言原中信保诚基金经理江峰也将加盟,但即便这位凭借"924行情"一年收益80%的基金经理入职,能否扭转浦银安盛权益业务的颓势仍是未知数。
对于李浩玄而言,更是面临双重压力——
要让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从0.54左右的净值回归1元面值,需实现约85%的收益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难度极大。
03
蒋佳良的黯然离场并非个例,而是公募基金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言叔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已有数十位公募首席权益投资官离职,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包括兴银基金的袁作栋、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工银瑞信基金的鲍无可等
从行业视角看,明星基金经理"单枪匹马"的模式正在被行业淘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本质还是由行业转型所决定的。
在公募基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单纯依靠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号召力,缺乏体系化的投研支撑和风险控制,终究难以持续。
归根到底,浦银安盛如今面临的是核心人才流失、投研能力薄弱、内控漏洞凸显的多重困境。
更换管理层和基金经理或许只是第一步,未来如何完善投研体系、强化风险控制、平衡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才是公司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眼下,结构性牛市仍在持续,投资者对权益基金的信心正在重建。
浦银安盛该如何填补"权益一哥"留下的空缺,让亏损的基金产品重回正轨,如何通过体系化建设替代明星依赖症,真正实现战略转型?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够给出答案。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观察者,20年笔耕不辍,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财经,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