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90%的海洋微生物还没有被发现,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去开发更多的海洋资源,寻找造福人类的药物。”提起大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森华有着诸多热忱与期待。
陈森华来自梅州兴宁,是一位从山区走向海洋的“新农人”。8年前,他进入中山大学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团队,开启了他作为“海上新农人”的耕耘历程——专注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和海洋药物研发,聚焦 “海洋资源→活性成分→药物研发”全链条研究。他们向海问药,挖掘造福人类的无限可能。
开发新药如同大海捞针
走进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团队的实验室,陈森华正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这几乎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陈森华介绍,这些物质大多来自中国南海,它们中的某一些已经被发现存在一定的药理活性,或将成为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海洋创新药物。
![]()
陈森华在研究海洋海洋天然产物。
多年来,海内外学者不断探索海洋这个“蓝色药库”,开发海洋药用资源。据报道,目前国际上已从特殊生境海洋生物中发现超4万个结构独特的海洋天然产物,其中不少都具有非常新颖的化学结构和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此外,还有很多海洋天然产物与成药库中的分子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为研究团队通过海洋天然产物研发创新药物提供了物质基础。
![]()
从海底挖“泥”是陈森华和他的团队日常的工作之一。
在国际上,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也有不少成功案例。陈森华介绍,全球范围内有十几种从海洋天然产物中开发的抗癌新药已获得国际认可,成功上市,如靶向抗癌药物曲贝替定,正是由从来自加勒比海域的海鞘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制成的,是第一个海洋来源的新型抗软组织肿瘤药物。其从1969年被发现到2007年获得欧盟批准上市,中间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和测试。
“我们从海底挖‘泥’,分离出成千上万的菌株,可能在一万株里才能找到一株有用的,再经过发酵、提纯、解析结构……整个过程非常繁琐、漫长。”陈森华谈到,很多时候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也很可能一无所获,这在他们的研究中颇为正常。他谈到,由于海洋生物多种多样,生物代谢产生的天然产物数量更加庞大,要从数之不尽的天然产物中筛取研发治疗特定疾病的潜在药物,无异于大海捞针。幸运的是,陈森华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发现了抗血栓和抗肿瘤(脑胶质瘤)的两种候选药物,前者基本完成成药性评价。
山区学子成为海上新农人
陈森华研发新药的理想始于2012年。那一年,他成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爷爷却突发心梗离世。“前几天打电话的时候还好好的,没想到走得如此突然。”难道就没有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血栓的药物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了研究抗血栓新药的想法。”
资料显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有近1000万例VTE发生。高发的病例反映出当前治疗药物的不足。陈森华介绍,常规的治疗药物效果不够好,还会给血栓患者带来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研发新药,从一份“私心”慢慢变成了他的志向。
2017年博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海洋科学学院,参与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专注于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和海洋药物研发,包括研发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肿瘤(尤其是脑胶质瘤)等海洋药物。除血栓外,陈森华还希望研发脑胶质瘤的海洋创新药物。他解释,脑胶质瘤是一种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现有药物最大的问题是耐药性,而其他肿瘤药物又无法透过血脑屏障,难以直接作用于病灶。”
![]()
通过测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能更好的了解其开发方向。
2018年,研究团队在学院刘岚教授的带领下,从南海西沙群岛周边海域获取海洋生物样本,并提取出了数千种微生物。经过多年研究,陈森华从中鉴定和实验了数百种天然产物的结构和对相关疾病的药理活性。
![]()
要从数之不尽的天然产物中筛取研发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无异于大
2020年,陈森华在一种分离自西沙群岛北礁海域的皱瘤海鞘、“长相特别”的真菌Amphichorda felina SYSU-MS7908中分离鉴定出化合物isaridin E(ISE),通过生物实验发现其对动脉血栓和静脉栓塞模型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并得出结论:ISE“有望发展为一类新型抗血栓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并且与目前上市的药物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大大降低”——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研究了超过400种微生物。“有些人穷极一生研发某种药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相比之下,他已经非常幸运。“虽然离最终成药上市还非常遥远,但我还是有信心的。”
![]()
ISE的研发过程。
陈森华所说的遥远,是指实验室研究的候选药物从被市场投资到完成三期临床实验的艰难。他解释,进行临床试验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很多候选药物都等不到进入临床的机会。而他的信心,则来自对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企业在意效益,除了临床测试的成本,企业还会顾虑其生产成本等难题,”陈森华表示:“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制备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成药的可能性。”
丰富海洋天然产物宝库
陈森华坦言,重复进行、反复失败的实验有时会让人觉得乏味,而解析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等研究则是他的解乏“良方”。“也许我在解析分子结构上比较有天赋,看完一张谱图后就能敏锐判断它的结构。”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研究)有时候可能很无聊,但把一个未知的结构给解析出来,也很让人兴奋。”这个天赋得到了其他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他们也会向他求助,助他解乏。
在刘岚和陈森华等“海上新农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大的研究团队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制品等新兴产业,不断延伸海洋牧场产业链,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涵盖从海洋活性天然产物的新结构发现、活性筛选和结构改造到天然产物的合成机制以及新型海洋酶催化剂的挖掘和定向进化等一系列方向。
陈森华介绍,目前,研究团队已发现一批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海洋化合物,建成国内首个“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保藏海洋化合物3000多个,建立起南海海洋微生物菌株库,保藏菌株10000余株。“未来,在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高效和精准解析更复杂的海洋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并通过分子结构判断其功效,甚至可以通过基因预测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陈森华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除了药物的研究,研究团队还与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合作。陈森华介绍:“海洋药物研究的应用范畴很广,除了人类用的药物,海洋药用资源还可以用于开发农药、兽药等,还可以开发一些新的菌剂,促进种植业产量提升。”
“海上新农人”并非只在海上,“新农人”的“新农具”也不只有养殖平台和加工车间,还有实验室里的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等高精尖设备。他们坚守枯燥的实验室、甚至愿意穷尽一生投入海洋药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中。“目前我国自主研发、成功上市的海洋创新药物还非常少。”陈森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研究去填补这份空白,让来自海洋的创新药造福更多的病患。
【编者按】
近年来,广东积极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出台了全国首个海洋渔业全产业发展规划。在这场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的浪潮中,一群满怀智慧与勇气的“海上新农人”破浪而出——
他们耕海牧渔,驾驭巨型智能网箱向远洋开拓养殖空间,构建多元的食物供给体系,不断充实广东“蓝色粮仓”;他们腾跃潮头,延链强链做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让广东海洋产品热销全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蓝色动力”;他们逐浪深蓝,在万顷碧波下筛取治病良方,从海洋资源中挖掘无限可能,打开通往未来的“蓝色宝库”……扬科技之帆、掌产业之舵,他们在波涛之下,播种希望,放牧未来,描绘出一幅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壮阔图景。
为展现广东“海上新农人”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记录广东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南方农村报推出“海上新农人”系列融媒报道,跟拍“海上新农人”的一天,敬请垂注。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统筹:樊静东 苏晓璇 庹朝均
外联:李思敏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国华 李嘉镓
脚本/编导:李嘉镓
摄影/剪辑:黄坚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