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文体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顺利举行。百余位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核心主题,聚焦文体形态与源流演变、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文体与礼乐政治制度关系研究等关键论题,深入研讨中国文体学的学理接续、学科建设和现代价值,共同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中山大学教授刘湘兰主持开幕式。
![]()
百余位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中国文体学历史悠久、地位显著、本土特色鲜明,占据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半壁江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吉林大学彭国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体学研究进展迅速,并隐含着巨大的持续发展潜力,期待文体学研究能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整体进步。
![]()
彭国忠教授开幕式致辞。
近代以来,传统文体学日益式微。经过几代学人赓续接力,中国文体学日渐体系、学科、科学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鹏军教授高度评价中山大学文体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文体学已成为近年来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批评、古典文献学等研究中极有影响、备受关注的角度、方法、路径与观念。
![]()
左鹏军教授致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5年,“中国古代文体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示例”,是其中唯一的文学类理论。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从“学术史视野中的学术会议”角度,追忆了中国文体学研讨会与中国文体学发展的密切关联。他认为,会议论题反映出当下的学术趋势,青年学人决定着未来的学术格局。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是当代学人的学术责任,期待新一辈学者创造出超越古代文体学的新辉煌。
![]()
吴承学教授致辞。
会议共设五场主题报告。河北大学郭英德教授多年深耕文体理论研究,针对近年来学界关于“文本流动性”的讨论,他提出“变形”概念。身份与文体的关系是众多学者关心的议题。复旦大学徐艳教授指出,身份是先唐诗歌作者与作品的纽带,要在身份规定文体的框架下解读诗歌。中国文体的域外新变受到关注。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认为,不能孤立研究古代作家、作品,应将其纳入东亚汉文学史的脉络中审视。北京大学陆胤长聘副教授聚焦“作为士大夫之学”的文体学,认为应关注文体学与“日常生活史”的交融。中山大学赵宏祥副教授考察清初遗民的序文写作,指出身份是在书写实践中不断确认与重构的结果。
![]()
郭英德教授做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呈现出立足文体本位、坚守文学立场、融通多项学科的鲜明特点。理论探讨与经典阐释是文体学的研究基石。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科助理研究员认为儒家正名实践塑造了中国早期文体理论,赣南师范大学武海军教授则关注尺牍与文论构建。“六经之体”对“文体之学”影响深远,香港教育大学陈竹茗博士后研究员对《鲁颂》提出新见,华中科技大学付林鹏教授考察了《乐经》重建。《文心雕龙》衣被百代,中山大学周文俊副教授考辨“符檄书移”,复旦大学郑思捷博士后关注“出言入笔”。核心文论范畴亦受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军教授系统梳理“虚实”论,华南师范大学李光摩教授考察了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情节”。
各体文学研究纵深拓展。诗文研究蔚为大观,深圳大学林训涛副教授关注诸子文体,北京师范大学郭晨光副教授考察乐府诗歌,山东大学伏煦副教授、中南大学石雅梅讲师分别关注论说文与别集注,中山大学高薇副教授发掘先唐句题诗,香港教育大学陈伟强教授剖析李白“楚词体”。四川大学李瑄教授关注徐渭体,佛山大学李婵娟教授考察咏侠诗,云南大学魏磊讲师关注吴乔的文体观念,中山大学林锋副教授审视清中期的“学人之诗”。暨南大学冯浩讲师捕捉到晚清的古文观念嬗变,中山大学吴海副教授考察了民国传记的学科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昕编审以黄遵宪诗歌用典为切口,回应了文体学的“古今之变”。赋体研究热度不减,浙江大学夏乾诚博士研究生、大阪大学林晓光准教授勾勒中古赋史变革,华南师范大学张巍教授、湘潭大学来森华副教授、香港大学缪晓静助理教授对《梅花赋》《申怀赋》《威凤赋》予以关注。中山大学李晓红、李冠兰副教授则分别探究《海赋》文本与荀赋流变。词体研究备受重视,安徽师范大学傅宇斌教授、东莞理工学院余意教授关注词体演进和词学转型,词学理论、词典编纂和词史书写则是中山大学王卫星、莫崇毅、彭建楠副教授关注的话题。
文体的制度属性得到剖析。浙江大学何诗海教授考察明人八股观,呼吁正视八股的文化意义;中山大学安东强教授考察清代科举文体制度,寻绎文献、制度与文化的本事、本意;中山大学史洪权副教授则关注元待选教授借注巡检制度。实用文体研究受到持续关注:中山大学刘湘兰教授考辨“敕书”与“勑书”,南京大学王芊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学张润中讲师关注古代章奏,复旦大学李猛副教授和李易特博士后分别考察梁代碑志与帝王谥议。
![]()
分组讨论现场。
文本生成、传播与接受是理解文体演变的关键。中国海洋大学董方伯讲师考论陶渊明的北朝形象,四川大学戴路副教授梳理《辞学指南》的接受,暨南大学曾肖副研究员探讨晚明苏文选刻,陕西师范大学蒋旅佳副教授分析张溥辞章复古,福建师范大学谢海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汤志波副教授共同关注别集观念与编纂实践。
交叉研究成为重要趋势。文学与艺术领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鹏军教授关注程曦杂剧的现实再现,中山大学戚世隽教授探讨类书与戏曲编创;广州大学戴一菲副教授建构“画意诗体”理论,《学术研究》杂志社刘青助理研究员讨论“诗画共题”路径,中南大学常恒畅副教授关注“图画”与革命想象的互动。文学与宗教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研究天主教文学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张慕华副编审考察敦煌佛教赞叹。
域外研究进一步开拓。西北大学戚昊讲师研究朝鲜“睡魔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肖丹副教授分析日本《西汉演义》的图像生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李由副研究员考察明治时期日本作文指南对中国文章学的接受,中山大学张奕琳副教授探讨近代文集在日本的编刊与日人汉文体认。
![]()
彭玉平教授致闭幕辞。
中山大学李晓红副教授主持闭幕式。杭州师范大学郗文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军教授,中山大学莫崇毅、林锋副教授发表感言。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20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吴承学教授领衔的中国文体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生长点。经过八届会议的积累传承,“谈文论体”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气象、一种常态。有一时之学术,有千古之学术,文体是中国文学的主干与骨架,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研究的格局和境界。古代文体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期待文体学研究持续呈现出蓬勃气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郑温妮 通讯员 王路正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