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11月15日讯“文学写作的过程或许必须孤独地完成,但是文学的来源与意义一定指向广阔的世界。”
丛治辰在《文学的窄门》中提出,文学虽如“窄门”般看似虚幻,却如阳光空气般构成世界不可或缺的基底。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1月15日,“哪怕微小,文学仍然默默参与建设这个世界——丛治辰《文学的窄门》济南分享会”在济南阡陌书店举办。《文学的窄门》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与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兵,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特聘教授赵德发展开对谈,共同叩问文学那经久不息的力量。
《文学的窄门》是丛治辰的一部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他近年来对一些文本作品的分析文章,如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李洱的《应物兄》、余华的《文城》等,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以及非虚构写作等,是丛治辰对文学创作的探究,也是他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本身的探究。
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有能力解开文本自身的秘密,同时,在解开文本的秘密之后,也能从中发现超越于文学之外的价值,从而指出文学在世界中的位置,展示出文学向世界打开的方式。《文学的窄门》正是丛治辰文学观念的文本实践。
![]()
丛治辰介绍,《文学的窄门》中的作品涉及自己近几年觉得较为重要的不同文体的作品,“我把它们收集在这里,希望提供给大家一种阅读文学的方法,就是从最细的细部切进文学文本,然后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也是我为什么管它叫《文学的窄门》的原因。”
丛治辰看来,文学也许是“困难”的。“有难度的生活,可能是更有质量的生活,有难度的快乐,可能是更值得珍惜的快乐。如果你相信这一点的话,时不时地逼迫着自己从匆忙的生活里面拔出来,去认真读一本经典的著作,我想会让你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我想所有人都知道阅读的好处,但是所有人又很容易倦怠,对于倦怠没有什么办法,就是逼迫自己醒过来。”丛治辰说。
记者:乔娜
编辑:郭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