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化元年七月,后梁皇帝朱温败军归来,病体沉重,他选择在洛阳张全义家中避暑养病。
十天后,张府上下女眷无一幸免。面对奇耻大辱,张全义的应对方式震惊了所有人。
![]()
张全义面临的抉择
张全义这辈子做过最危险的决定,就是救朱温一命。
光启三年,张全义被李罕之围困在河阳,城里没粮食了,张全义和手下靠吃木屑度日。每天天不亮,他就得爬上城墙看敌军动静。李罕之这人心狠,围城不攻,就是要饿死城里所有人。
![]()
张全义派人向朱温求救,朱温当时还叫朱全忠,刚从黄巢军叛变投唐不久,正需要盟友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二话不说,派兵击退了李克用和李罕之的联军。
这一救,救出了大问题。
张全义从此欠下朱温一条命,在乱世里,救命之恩比血缘关系还要牢固。张全义心里清楚,朱温这个人睚眦必报,你不听话,他能灭你全族。
二十多年过去了,朱温从节度使爬到皇帝,张全义从河南尹升到魏王。表面上君臣和睦,实际上张全义如履薄冰。
![]()
朱温多疑,他曾经四次想杀张全义,都被张全义的妻子褚氏进宫求情才作罢。褚氏怎么求情的?史书没写,能让朱温改变杀意的女人,手段绝对不简单。
乾化元年,形势更加凶险,李存勖在潞州大败朱温,梁军损失惨重。朱温的帝国摇摇欲坠,他开始怀疑身边每一个人。
七月二十日,朱温从前线败退,身体不适,要在张全义家避暑。张全义接到消息,心里五味杂陈,皇帝来避暑,是恩宠还是催命符?
张全义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会节园里修剪花草,准备美酒佳肴,他吩咐家人,皇帝要什么给什么,绝对不能让朱温找到任何发脾气的借口。
![]()
朱温来了,六十岁的老头,头发花白,身体虚弱,眼神里还是那股狠劲,他看着张府的布置,满意地点点头。
张全义想不到的是,朱温这次来,不只是为了避暑。
![]()
隐忍与智慧
历史有时候像个说书人,越传越离谱。
关于朱温在张府的所作所为,不同的史书写得天差地别。《新五代史》说朱温"全义妻女皆迫淫之"。《资治通鉴》更狠,说他"乱其妇女殆遍"。
![]()
这些记载有多少可信度?
《旧五代史》比《新五代史》早写几十年,却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薛居正编《旧五代史》的时候,亲历过五代乱世,按道理说应该知道更多内幕。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已经是北宋仁宗年间,那时候的文人对朱温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把所有脏水都泼在他身上。
为什么恨朱温?因为正统观念。
北宋建立后,史学家们开始争论一个问题:五代十国时期,到底谁是正统?后梁朱温灭了唐朝,自立为帝,后唐李存勖是沙陀人,但打着恢复唐室的旗号。
![]()
欧阳修倾向于认为后唐是正统,朱温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篡逆之徒。在这种史观下,朱温做什么都是错的,传说中的荒淫行为就被当成铁证写进史书。
问题是,这些传说的源头在哪里?
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这本书收录了很多野史传说,可信度本来就不高,书里还说李存勖拿着三支箭告庙,明显是编的。
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也提到类似内容,这些都是笔记小说,不是正史。
再看看朱温当时的身体状况,六十岁的老头,常年征战,身体早就垮了,史书明确记载他在张府避暑不久就病死了。一个油尽灯枯的病人,真有那个精力吗?
![]()
更关键的是政治逻辑。
张全义在洛阳经营了几十年,手下有兵有粮,是朱温最重要的盟友,梁晋争霸正打得火热,朱温需要张全义提供后勤支持。这个时候得罪张全义,等于自断一臂。
朱温再混蛋,也不会蠢到这个地步。
那么真相是什么?
可能就是普通的避暑,朱温病了,需要休养,张全义主动献上自己的园子,两个老狐狸在一起喝酒聊天,各取所需。
![]()
后来的史学家为了抹黑朱温,把这件普通的事情编得越来越离谱。
![]()
张全义的应对策略
即便传说是真的,张全义的反应也值得玩味。
儿子张继祚要杀朱温。
史书记载,张继祚"愤极",拿着刀就要去找朱温拼命,这个反应很正常,任何有血性的男人都受不了这种侮辱。
![]()
张全义拦住了儿子。
他对张继祚说:"吾家顷在河阳,为李罕之所围,啖木屑以度朝夕,赖其救我,得有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家当年被围困,靠吃木屑活命,是他救了我们,这个恩情不能忘。
张继祚听了,气得浑身发抖,最终还是放下了刀。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张全义没有否认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为朱温辩护,他只是强调恩情。
这就是张全义的政治智慧。
在乱世里,道德和尊严都是奢侈品,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张全义看得很清楚,朱温虽然可恨,但现在还是皇帝,杀了朱温,张家满门都得死。
![]()
更重要的是大局。梁晋争霸还没结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这个时候站错队,后果不堪设想。
张全义选择忍耐,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聪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一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死。又过了十年,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张全义又一次站对了队。
李存勖进入洛阳后,想要挖掘朱温的陵墓,焚烧尸体泄愤,张全义立刻去劝谏:"朱温虽然是国家大仇人,他已经死了,没必要再加刑罚,把他全家杀了就够报仇了。"
李存勖听了他的话,只是铲平了朱温陵墓的地面建筑。
这又是一次高明的政治操作。张全义通过为朱温求情,向新主子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跟着我不会吃亏。
![]()
后来刘皇后要认张全义做义父,七十多岁的张全义又攀上了皇室。
从黄巢的吏部尚书,到朱温的魏王,再到李存勖的义岳父,张全义在乱世里活了七十五岁,善终于家中。
这才是真正的生存艺术。
![]()
历史真相的多维解读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朱温确实是个暴君,他杀唐昭宗,屠戮大臣,手上沾满了血,晚年更加残暴,动不动就要杀人,连自己的儿子都想杀。
![]()
朱温也确实好色,史书记载他召儿媳入宫,跟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关系暧昧。最后被儿子朱友珪杀死,也跟这些乱伦行为有关。
朱温还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他从一个农村无赖,爬到开国皇帝的位置,靠的不只是运气。毛泽东说他"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张全义也不是什么圣人,他从黄巢军叛变投唐,又从唐朝投靠朱温,后梁灭亡后,立刻倒向后唐。典型的墙头草。
张全义也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他在洛阳经营近四十年,把一片废墟建成繁华都市,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
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有闪光点。
回到那个争议的夏天,真相可能永远不会大白。是传说,是事实,还是两者皆有?我们已经无法确定。
我们能确定的是张全义的选择逻辑。
面对羞辱,他选择隐忍,面对诱惑,他保持清醒,面对变局,他及时调整。
这种政治智慧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职场上遇到恶劣的老板,是拍桌子走人,还是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商场上被合作伙伴背叛,是撕破脸皮对簿公堂,还是暂时吃亏保全大局?
![]()
张全义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在实力不够的时候,忍耐是最好的武器。在形势不明的时候,等待是最佳的策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