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产品危机,有的品牌一夜崩塌;而有的品牌却能获得用户“再给你一次机会”的宽容,甚至在风波后迎来复苏。比如胖东来、蜜雪冰城和海底捞。
这其间的天壤之别,不在于危机本身的严重程度,而在于品牌是否还拥有最宝贵的资产——那个能让公众在愤怒中,依然愿意“等你给一个解释”的资格。
我们以为品牌的崩塌来自一次恶性的舆论事件,但真正让品牌跌落神坛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性。
人们愿意原谅自己喜爱的品牌的瑕疵,也会放大他们厌恶对象的每一个错误。
品牌关系,从来不是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服务员、司机、咖啡师、售后客服,这些最微小的接触点,比所有宏大叙事都更真实。
以上这些思考,来自我这两天读完的英国同行 Kate 著作《危机公关》。
![]()
这本书讨论的,是情绪驱动的时代里,品牌为什么脆弱、公众为什么愤怒,以及一个组织如何在舆论洪流中保持清醒。
阅读中,我不断闪现现实中的企业困境:虚假信息的泛滥、匿名带来的冷酷、极端声量淹没了沉默的大多数。危机不是信息问题,是人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结构问题。
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的6个关键洞察,它们几乎贯穿当下所有危机事件的底层逻辑。
1
愤怒生意:社交平台用“情绪刺激”驱动一切
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吸引注意力,再把注意力卖出去。
愤怒,是最廉价、最高效的流量来源。
人们转发、点赞、跟帖,会分泌内啡肽,获得“正义感”与“归属感”。参与猎巫行动,比个人成就更容易让人产生“我在做正确的事”的错觉。
于是,一切都被极化了:
愤怒被放大
情绪被激活
算法把极端内容推到所有人面前
沉默的大多数被挤到角落
你不愤怒,你就不会被看见;你不吼叫,你就会被平台过滤。
这不是公众变坏了,而是平台教会了公众如何被“奖励”。
在这种奖励机制下,网民以各种理由投入到这场流量奖励机制中。在这种流量动力厂当中,品牌和企业的角色就变得微妙。
2
虚假信息不会被击败,它是古希腊神话中会“重生”的九头蛇。
古希腊神话中,九头蛇“许德拉”(Hydra)盘踞在勒耳那沼泽,是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任务之一。它最可怕的能力在于:你砍掉它的一个头,会再生出两个新的。
许德拉的再生机制,让所有正面攻击都失去意义。赫拉克勒斯一开始也落入陷阱,越砍越多,越打越乱,直到他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不是对抗每一个头,而是封住伤口的来源。
他用火炬烧灼断口,使新头无法再生,最终才将九头蛇制服。
这个神话在危机管理中有一个特别精准的隐喻:
虚假信息像九头蛇一样再生
一次辟谣无法终结,一句否认无法阻断
只解决单一“谣言头”,永远追不上新的再生
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引燃“火焰”:事实源头的权威性与封口机制
这就是为什么危机公关里最重要的不是反驳和删帖,而是:
让真相可追溯
让信息有原点
让公众知道“以哪里为准”
赫拉克勒斯不是靠力量消灭九头蛇,而是靠策略。现代组织面对虚假信息,也一样。
这解释了为什么每一次辟谣都如此痛苦:
造谣只需一句话
辟谣需要整套证据
造谣不需要承担责任
辟谣却要承担“我到底是不是在遮掩”的怀疑
因此,品牌唯一正确的策略是:成为事实源头。
书中介绍的星巴克免费券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张看似“官方”的图片,声称星巴克正在发放大额免费饮品券,只需转发或点击链接即可领取。
所有谣言都围绕“一张截图”发酵,而星巴克选择建立一个公开、可查的“官方信息入口”。强调:
星巴克不会以不明链接发放券;
所有促销活动都会在官网与官方APP公布;
用户可以通过客服验证活动真伪
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品牌主动定义“事实的源头”。
让公众知道“到底哪里才算官方”,从而切断谣言再生的土壤。
在谣言时代,你不争夺真相,就没有生存权。再比如我的老师处理过的可乐杀精谣言
3
信任不是影响力,信任是人愿意“等待你”的理由。
书中有一句话极为关键:“危机发生后,人们相信的不是声明,而是多年累积的信任资产。”
如果你长期对消费者敷衍,那么当危机来临时,对方连等待你澄清的耐心都没有。
信任的本质是“愿意让你解释”。
没有信任,这个品牌甚至连道歉的资格都没有。
就好像是情侣吵架的时候,对方愿意先压下情绪听你解释,是因为对你还有一丝的信任。如果这点信任都没了,可能连正常的沟通都无法进行。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负面事件,有的品牌被骂到关店,有的品牌却能在风暴里站住。
危机管理不是化解愤怒,而是兑现信任。
4
表达同理心,是危机中的第一能力。
书中指出,一个挤满律师与高管的会议室里最常见的问题是:
“我们不能道歉,因为我们没有错。”
这是企业判断中的最大误区。
事实与责任,是法律问题;同理心,是人性问题。
一个成熟的危机管理体系必须区分三个动作:
表达关切
表达同理
承担责任
这三者可以分开,不是要么全认要么全否。
没有调查结果前,你不能承担责任;
但发生伤害时,你必须承担情感。
一句“我们理解你的担忧”,比一句“我们正在核查”更能救命。
而让领导者亲自表达,是所有同理心行动中最关键的一步。机器不会共情,但人会。
一位英国同行Rod Cartwright,曾经认为在危机当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三个P:人类People 、地球Planet 、动物Pet。
我们这个时代,机器人越来越像真人,但是真人应对危机的思考、态度、语言和行动,却向机器人在靠拢。
5
危机中的战略意图:决定你处理的是“哪一层的问题”。
书里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比喻:
“如果一个18楼的问题被你当作5楼的问题来处理,即使答案正确,也会错得离谱。”
例如:
实习生发表不当言论,是五楼的问题?
不,是十八楼的品牌态度和价值观问题。
一次供应链事故,是采购的责任?
不,是组织治理与风险控制能力的问题。
危机中最常见的错误是:把舆论问题当作公关问题,把组织问题当作舆情问题。
你打开的“门”,决定公众要跟你进入哪一个世界。
处理错楼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速二次危机。
6
危机不是声誉的终点,而是品牌价值观的试金石
网络暴力是真实的,人性是复杂的,公众情绪是流动的,算法是无情的。但危机处理中最稳定的一件事,是“人”。
真正能让危机向好方向发展的,不是声明,也不是法务,而是品牌愿不愿意:
先停止伤害
直面真相
表达同理
承担责任
重建信任
这五个动作,就是所有危机管理的底层结构。
危机不是噪音,它是一封写给品牌的“现实来信”。
你在危机中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成为公众重新理解你的一次机会。
不是所有危机都会摧毁品牌,但每一次危机,都会暴露品牌真正的底色。
决定品牌能否穿越愤怒时代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价值观。
推荐课程
友声誉的使命是“陪跑品牌至暗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