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2025年11月16日,雷总连发多条微博,重申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并指责部分网友“断章取义、歪曲抹黑”(请参阅图一和图二)。很明显,这一回应旨在澄清外界对小米汽车“好看比安全重要”的误解。
但是,在笔者看来,将公众的反应简单归结为误解或恶意,那将忽略更深层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态。从社会心理学和舆论互动视角来看,小米及其团队在危机公关中,并未充分、准确地把握群体情绪的演变规律,导致沟通效果适得其反。
![]()
二、网民愤怒是如何升级的?
为阐释这一现象,以下从雷总近期关键发言入手分析:2025年10月16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总发表演讲,强调“要打击水军和黑公关”(请参阅下图)。。Oh yeah oh yeah.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表述并非其讲话的核心,其重点原本在于推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与技术创新。然而,公众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打击水军”这一敏感点上,导致其他内容被边缘化。
![]()
公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根源在于前期已积累的多起安全事故及其引发的公众不安。具体而言,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小米SU7严重碰撞起火事故,车门无法打开,导致救援失败、司机不幸遇难。
此前,2025年4月左右的铜陵事故也涉及车辆烧毁,同样引发广泛关注。此外,部分小米汽车宣传内容被指存在夸大其词或潜在误导,进一步放大公众对产品可靠性的疑虑。这些事件在网络中持续发酵,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形成情绪极化与认知窄化的舆论场域。
![]()
在这一背景下,网民迫切期待小米官方及雷总对核心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例如,车门为何在事故中无法开启?是否涉及设计缺陷?电池安全机制是否可靠?后续改进计划如何?这些才是公众真正关切的痛点,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信任与品牌声誉。
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雷总的任何公开表态都会被默认为对安全质疑的间接回应。而“要打击水军和黑公关”这种发言,在平时发表很正常,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发表,只会适得其反、火上浇油。
公众会本能地认为雷总是在故意转移焦点、甩锅,不仅没有正视问题、诚恳担责,反而试图将理性的质疑和批评全部污名化为“水军”或“黑公关”,这种认知错位,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失望与愤怒,将很多持客观、温和和公正立场的网民推向了对立面。
![]()
这种解读并非无端,而是源于心理防御机制:当期待诚恳反思与责任担当时,得到的却是看似转移焦点的指责,网民的逆反心理便被激发,许多人本能地将此视为对理性批评的污名化,甚至是回避责任。
当然,水军与黑公关在汽车行业确有存在,雷总所指可能仅限于恶意操纵舆论的行为,而非普通用户的正当质疑。但在情绪对立的舆论环境中,这种表述极易被放大为对全体批评者的不尊重,进而加剧失望与愤怒。
而群体情绪一旦极化,个体更容易采用“确认偏差”,即优先捕捉支持自身预设的信息,导致误解螺旋式升级。这种针对雷总和小米的不满、愤怒的情绪会立即扩散传染,进一步放大。
![]()
三、笔者结论
雷总与小米团队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可能确实面临不实攻击。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委屈更多源于对公众心理动态与情绪演变的认知不足。在危机公关实践中,“说什么”固然关键,但“如何说”、在何种时机说、以及是否精准回应公众核心关切,往往决定成败。
在情绪主导的舆论场中,沟通已超越单纯信息传递,转而成为一场心理博弈。只有深入理解网民的情绪逻辑:从不安到质疑,再到愤怒的路径才能有效疏导对立情绪、重建信任。
![]()
建议雷总和小米未来在类似事件中,优先采用透明、共情的沟通策略,例如及时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公开改进措施,并通过多渠道互动回应疑问,才能化危机为转机。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已公开的信息与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公众舆论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文中观点仅代表笔者基于特定学术视角的解读与思考,不代表对相关企业或个人有任何主观偏见,亦不构成任何事实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