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百万资管咖
![]()
不久前,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新闻,11月13日,上海“中环置地中心·R府”的业主们,因前段时间预看房时认为楼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便与开发商召开了一场沟通会。沟通会后半程场面较为激烈,有业主看到,开发商的客户关系部门员工在用手机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对面的某润客户关系负责人竟然发出“你们想办法制作个冲突,顺势倒地”的指示。
![]()
看到某润置地员工“碰瓷式公关”的聊天记录,心里挺不是滋味。买房人掏空六个钱包,换来的不是安心,而是和开发商斗智斗勇的剧本。买房前是“尊贵的业主”,买房后变成“那个老头,那俩女的”。
上海的业主堪称是全中国最苦的买房人,这是一千多万的房子,全中国买得起一千多万房子的有多少人?但是他们在某些开发商的口中成了可以碰瓷的“那个老头”和“那俩女的”。
企业的担当,不该是“顺势倒地”的演技
2025年的的房地产市场,不消说已如此艰难,而“高端盘”卖着7万一平的价,业主冲着品牌信任而来,结果沟通会上演“碰瓷”戏码,无疑对现如今脆弱的市场又来了一笔雪上加霜。
虽说涉事公司火速道歉,但“严厉批评”能否真正换回质量承诺?企业本应是品质和责任的代名词,若把心思花在危机公关的“小聪明”上,不如踏踏实实把大门、绿化按示范区标准兑现。
媒体的镜子,照出谁在“装睡”
要说这段时间里让我“眼前一亮”的媒体操作,第一财经绝对算一个。
媒体不该只当传声筒,更要成为问题的放大镜——逼问开发商、监督流程、给买房人撑腰。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某润“碰瓷”事件、部分品牌汽车安全争议这些又硬又带刺儿的新闻里,展示出一种难得的媒体气质——既有锋芒,又有克制;能讲真话,还不阴阳怪气;既能监督大企业,又能替普通人撑腰。
先说某润这事儿。一般媒体遇到央企、房企、业主矛盾这种话题,多少会“打个哆嗦”。
可第一财经不但写了,还写得很完整:业主怎么说、现场发生了什么、开发商怎么回应……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遮遮掩掩,就是把事实铺在桌子上让大家自己看。尤其是把业主的声音摆上台面那一刻,我甚至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媒体温度:哦,原来普通人的话也能被正儿八经地当回事儿。
报道一出,涉事公司那边立刻开始严肃对待,这个反应背后其实就是“媒体监督”的力道。
让一家企业因为你的报道而不得不回应、不得不整改,这本身就说明第一财经在做的是一件正派、重要的事情。而且还是站在公共利益这一边的事情。
报道不是“找茬”,是在一片“娱乐至死”声中保持对大众权益的关注
再说前一阵子一些热火朝天的汽车品牌,要批评他们,尤其是批评安全问题,其实也是不容易的。
这种态度很稀缺。现在很多媒体偏“娱乐化”,喜欢整点轻松又安全的内容博眼球。
但第一财经依旧保持着“硬核财经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你可以追热点,但不能被热点带着跑;你可以讲故事,但前提是故事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你可以批评,但你的批评必须基于调查和专业判断,而不是情绪宣泄。
更难得的是,第一财经的文章读起来并不冷冰冰,它其实很懂普通人的痛点:买房是人生大事、安全是出行底线、财务风险关系生计、企业治理影响投资。
我们需要媒体提供的价值观无非是这些:
——为普通人提供话筒,而不是只听大企业开发布会;
——敢于问“为什么”,而不是只转述“他们说”
——讲真话,但不煽动
——有锋利感,但从不乱砍人
——专业靠谱,但又不端着架子
——不是为了流量而写,而是为了把事情解释清楚。
从第一财经身上看到的是媒体行业里最传统、也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用事实监督权力、用专业指向真相、用报道推动透明度。
这在今天已经不是“默认选项”,而是需要勇气的选择。
所以当你看到第一财经在某润事件和某些汽车品牌事件中既敢写又写得稳、既敢批判又保持克制,你就会明白:
这不是“蹭热度”,而是“媒体担当”;
不是在“撕扯”,而是在“守住公共利益”
不是为了让谁难堪,而是希望把事情放到阳光下
在如今这个时代,这样的媒体不多,所以显得更值得珍惜。
就冲这,第一财经称得上一句——沪上媒体的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