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并网、油气勘探等高温高压电场景中,薄膜电容器必须同时承受机械弯曲、强电场与150 ℃以上热场的叠加考验。传统“耐高温标杆”聚酰亚胺(PI)因主链刚性大、共轭强,机械强度不足且高温储能密度低;而单纯引入纳米填料虽可提升单项指标,却带来分散不均、工艺不兼容等规模化瓶颈。如何在不借助无机添加的前提下,让聚合物本征结构同时强化“力学-储能”这对历来此消彼长的性能,成为领域亟待破解的核心矛盾。
四川大学刘向阳教授、樊坤副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党智敏教授、河南大学张大杰博士合作给出了全有机答案:通过逐步分子工程,将PI的“二酐-二胺”骨架重塑为“二酰氯-含氟二胺”聚酰胺(PTFMB),并借助Lewis酸“络合-解络合”策略诱导高结晶链堆积,所得薄膜在150 ℃下实现378.3 MPa拉伸强度、682 MV/m击穿场强、6.06 J/cm³可回收储能密度(η≥90%),分别比PI提升81%、88%与2231%,且综合性能优于现有全部全有机聚合物电介质。论文同期展示了该材料在自愈、耐湿、交直流叠加等工况下的万次循环稳定性,为极端环境高功率薄膜电容的纯树脂路线提供了可放大工艺模板。相关论文以“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polyamide for synergistically strengthening anticorrelated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high-temperature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首先从PI两大结构单元切入。计算模拟表明,传统PI链间仅靠范德华力与π-π作用,氢键寥寥(225个),力学响应弱;且共轭平面使带隙仅3.21 eV,高温下极易激发载流子。团队用能形成氢键的苯并咪唑二胺(PABZ)保留力学增益,再把二酐换成二酰氯(TPC),使羰基成为新氢键“锚点”,氢键总量激增至1453个,其中强氢键比例由20.4%提至36.7%,而带隙不降反升至3.85 eV,首次打破“强化氢键必缩带隙”的固有认知。为进一步封堵电子激发,作者将PABZ中的甲基换成三氟甲基,利用空间位阻与吸电子效应,把主链扭成近垂直构象(二面角77.7°),带隙继续扩至4.68 eV;同时–CF₃自润滑效应降低链间摩擦功,使极化损耗显著下降。系列模拟显示,新结构PTFMB的分子平面度最低、电荷转移最局域、激子束缚最紧,为同时获得高机械与低损耗奠定理论基础。
![]()
图1:逐步分子工程设计与计算模拟 a. 不同聚合物分子中链段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b. 基于DFT计算的PI、PABI和PTFMB单链及相邻链的HOMO/LUMO能级与预测能隙。 c. 分子平面性分布图、三维无定形结构及链间氢键。 d. 氢键数量与强氢键比例统计。 e. 均方位移-时间曲线的线性拟合。 f. PI、PABI与PTFMB的内聚能密度与扩散系数。
![]()
图2:分子间相互作用与电子态的进一步计算模拟 a. 通过IGMH方法可视化的PI、PABI与PTFMB链间相互作用。 b. 三种聚合物结构的空穴与电子分布。 c. 空穴与电子分布的空间平滑图。 d. 第一激发态(S1)的激发能。 e. 电荷转移矩阵热图。 f. 前五个激发态的总电子转移量。
有了“高氢键+宽带隙”分子蓝图,如何让它在溶液中不“抱团结块”成凝胶,又能在成膜时致密排列,是工艺难关。作者发现只需在DMAc溶剂中加入3–4 wt% LiCl,Li⁺与酰胺键络合后屏蔽链间氢键,体系黏度骤降,凝胶现象消失;流延成膜后,通过80 ℃热水洗去LiCl,氢键网络重新“上锁”,链段得以高度取向。极化红外给出直观证据:含LiCl的PTFMB薄膜二色比R达6.74,远高于无LiCl样品的4.88,表明分子链沿面内方向择优排列。同步辐射X射线进一步显示,LiCl辅助样品在18°出现尖锐结晶峰,结晶度由14.8%升至30.2%;再经360 ℃高温退火,晶区尺寸持续长大,结晶度最高达40.5%,为后续高击穿提供致密骨架。
![]()
图3:聚合物链分散与薄膜取向表征 a. LiCl与PTFMB链的“络合/解络合”过程示意图。 b. 不同LiCl含量下PTFMB在DMAc/LiCl溶液中的动态粘度。 c. Li⁺与一个或两个PTFMB模型化合物的相对能量示意图。 d. 偏振红外测试示意图。 e. PTFMB-4% LiCl薄膜在不同偏振角度(0°~180°)下的FTIR谱图。 f. 吸收随入射偏振光角度变化的极坐标图。
![]()
图4:薄膜结晶度表征 a, b. PTFMB-0%LiCl与PTFMB-4%LiCl薄膜的XRD图谱。 c.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PTFMB薄膜的结晶度与晶粒尺寸。 d. PTFMB结晶过程示意图。 e. PTFMB-0%LiCl与PTFMB-4%LiCl薄膜的SAXS图谱及一维积分曲线。 f. 两种薄膜的WAXS图谱及一维积分曲线。
力学性能方面,原位升温红外追踪氢键“热稳定性”成为关键镜头。随着温度从40 ℃升至360 ℃,PTFMB的N–H伸缩振动峰仅漂移10 cm⁻¹,而PI与PABI分别达17与24 cm⁻¹,证实含氟聚酰胺在高温下仍保持强健氢键网络。应力-应变曲线给出直观回报:PTFMB室温拉伸强度378.3 MPa,比PI(208.7 MPa)提升81%,且优于目前所有已报道的全有机介电聚合物。作者指出,高取向结晶与氢键协同锁住了分子滑移,使薄膜在150 ℃、350 MV/m交变电场与机械弯曲叠加条件下仍保持完整,为薄膜电容“无金属支撑”设计提供可能。
![]()
图5:原位加热FTIR与机械强度表征 a. PI薄膜在40°C至360°C加热过程中氢键N-H基团的动态红外谱图与峰位移。 b, c. PI薄膜的同步与异步红外相关谱图,红蓝区域分别表示正负相关强度。 d. PTFMB薄膜在加热过程中氢键N-H基团的动态红外谱图与峰位移。 e, f. PTFMB薄膜的同步与异步红外相关谱图。 g. 不同样品在40°C与360°C下氢键N-H伸缩振动峰位置。 h. 应力-应变曲线。 i. PI、PABI与PTFMB薄膜的机械强度。 j. 与已报道介电聚合物机械强度的对比。 k. 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示意图。
储能性能方面,宽带隙与高结晶的“双保险”效应被充分释放。UV-vis测得PTFMB光学带隙3.30 eV,显著高于PI(2.63 eV),对应薄膜由黄转透明,吸收边蓝移;同时,高结晶度使电子路径迂回,漏电流密度降至PI的1/10。Weibull统计表明,150 ℃下PTFMB击穿场强达682 MV/m,比PI(362 MV/m)高88%;在350 MV/m场强下,其放电能量密度6.06 J/cm³(效率≥90%),峰值可达10.29 J/cm³,分别为PI的22倍和3倍。介电温谱显示,PTFMB在150 ℃、100 Hz下损耗仅0.002,显著低于PI的0.015,再次验证扭曲骨架与自润滑基团对降低极化损耗的决定性作用。
![]()
图6:机械与储能性能分析 a–c. PI、PABI与PTFMB薄膜的光学图像,显示从黄色到透明的转变。 d. UV-vis测试得到的能隙值。 e.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PTFMB薄膜的击穿强度。 f. 150°C下三种薄膜的击穿强度对比。 g, h. PTFMB薄膜在150°C、100 Hz条件下的介电损耗与储能性能。 i, k. 三种薄膜在150°C下的放电能量密度与效率。
走向应用,作者并未回避薄膜电容的“自愈”与“环境适应”两大现场考题。扫描电镜下,一次击穿后金电极气化区远大于碳化区,形成绝缘隔离带,器件可继续工作;–CF₃赋予薄膜表面水接触角113°,潮气暴露7天后击穿强度无衰减,而PABI下降12%。多层卷绕原型在25 ℃–150 ℃、AC-DC叠加工况下循环1万次,储能密度与效率几乎无衰减,充放电响应时间仅微秒级,功率密度达519 MW/kg,凸显薄膜电容超快充放优势。
![]()
图7:多应用场景性能测试与设备制备 a. 自愈合过程示意图。 b. 电击穿后PTFMB薄膜的SEM图像。 c. 击穿后PTFMB薄膜的EDS分析。 d. 干燥前后PTFMB薄膜的击穿强度。 e. 电晕放电前后PTFMB薄膜的电位移-电场回线。 f. 在300 MV/m与150°C条件下PTFMB薄膜的循环稳定性。 g. 多层聚合物电容器的制备示意图。 h. PTFMB薄膜电容器在25°C下的电容。 i. 不同电容器在25°C下随频率变化的电容。 j, k. 电动汽车中交直流叠加条件下运行的薄膜电容器示意图。 l. 在DC:50 MV/m + AC:200 MV/m、150°C条件下PTFMB薄膜的循环性能。
结论指出,这项工作通过“分子设计-工艺匹配-结构调控”全链条创新,首次在全有机体系中同步破解高机械强度与高温高储能的“跷跷板”难题,为纯电动汽车、光伏逆变、深井钻探等极端场景提供了可规模化的纯树脂薄膜解决方案。作者表示,下一步将放大卷对卷制膜工艺,并与工业端电极蒸镀、自愈金属化技术对接,推动PTFMB早日从实验室走向兆瓦级储能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