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电产业正从单一的消费电子驱动,迈向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多元应用场景齐头并进的新阶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试图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可持续的成长曲线。
![]()
▲图片由AI生成
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持续承压。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市场“价格战”蔓延。与此同时,动储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动力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突破八成;储能领域,家庭户储与工商储能则成为增长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锂电产业正从单一的消费电子驱动,迈向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多元应用场景齐头并进的新阶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试图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可持续的成长曲线。
“大洗牌”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锂电产业已占据全球75%的材料供应、85%的动力电池产能,储能产能占比更是超过90%。4年间,全行业实现了产量“十倍级”的跃迁式增长,规模优势显著。
“然而,规模领先并不等同于利润领先,产能第一也未必意味着价值第一。”在近日召开的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亿纬锂能战略研究部总监张帆指出,今年以来,在市场供需重构与成本剧烈波动的双重影响下,上述矛盾愈发凸显。上游锂材料价格经历大幅震荡,下游则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陷入“贴身肉搏”式的价格竞争,主流车型降价幅度高达10%至15%。车企为维持利润, 持续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上游电池供应商。在此“一涨一降”的挤压之下,行业整体毛利率被压缩12%至17%,平均净利率一度跌破4%,陷入典型的“两头受压”困局。
挑战不止于此,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于清教进一步指出,电池新能源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其“价格战”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化,国际贸易壁垒与原材料价格波动持续带来不确定性,企业库存减值压力持续累积。与此同时,钠电池的规模化应用与固态电池的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产业升级之路任重道远。
“过去几年,行业经历了资本涌入、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的‘狂飙期’。”雄韬股份副总裁陈宏认为,任何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必将步入沉淀、分化与整合的阶段。当前出现的“大洗牌”,正是锂电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必经之路。
“技术+场景”构建差异化竞争
面对共性成本压力,锂电企业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细分场景的深度开发,以“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没有一项技术是‘单打冠军’。”陈宏指出,即便在传统铅酸电池领域,通过持续迭代开发双基新电池,也能在数据中心等高功率场景中,凭借极致安全特性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并保持良好利润空间。该公司横跨铅酸、锂电、钠电、氢能四大技术路线,致力于通过技术融合满足多元场景需求。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推出的氢锂钠混动无人机系统,通过氢能满足平稳飞行、锂电池应对高功率起降,实现续航能力的倍增;在数字基建方面,则聚焦AI算力中心与数据中心UPS电源等高端应用,实现技术优势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储能电芯需求持续走强,已成为锂电企业重点布局赛道。与此同时,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电池性能提出更高要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需要电池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特性;人形机器人则要求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最大能源供给,这些需求正在推动电池技术向新的高度突破。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企业展现出更加务实和多元的策略。蜂巢能源商品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赵亮介绍,公司坚持“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渐进路径,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稳步推进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从材料体系看,磷酸铁锂自2022年实现反超后,目前市场份额已近80%,成为绝对主流。然而,三元电池凭借能量密度优势,在高端增程等领域仍不可替代。即便磷酸铁锂技术持续进步,其能量密度仍较当前三元电池低约10%,预示着未来较长时间内,两种技术路线将并行发展、长期共存。
回归到“重塑价值”终极命题
寻求长远发展,头部企业已将视野延伸至全球市场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推动发展模式全面升级。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技术路线与全球供应链格局,陈宏强调,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快速“应变”能力。他指出,这种“应变”并非随波逐流,而是基于深厚技术积累与对市场趋势精准判断的战略调整。行业需要从单纯追求产能规模,转向对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供应链安全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的综合考量。“经过这一轮洗牌,产业最终将回归到‘重塑价值’这一终极命题。产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安全可靠的信任基石,以及绿色可持续的未来潜力。”
海外市场成为价值重构的关键战场。“15%—20%的价差空间和25%以上的稳定毛利率清晰地表明,全球化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实现盈利增长、重构利润格局的必由之路。”张帆同时指出,全球化从来不是坦途,面对美国IRA法案、欧盟新电池法等贸易壁垒,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些政策的本质是通过补贴门槛、本地化要求和技术合规,重新定义了全球市场的准入规则。
“看似是阻碍,实则是机遇。”张帆强调,这倒逼企业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服务+产能”的综合输出。
中科深蓝汇泽新能源联合创始人窦曦进一步指出,在不确定性中,锂电产业迈向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那些能够前瞻布局多元技术路线、深度理解不同场景需求、构建开放产业生态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 | 闫志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