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本该严谨求实,可最近却闹了个大笑话。
香港大学一名博士生发表的论文,竟被发现大量引用“不存在”的文献!全文一共引用61篇,其中24篇,完全是AI凭空编造的。
这些被捏造的文献挂着真期刊的名字,但去期刊网站一查,对应期数根本找不到记录。有些甚至还附上DOI链接,结果点击进去,页面直接显示“DOI Not Found”(未找到该识别码)。
![]()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单中,还包括港大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叶兆辉等多名学者。
一篇有资深学者共同署名的论文,竟还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出乎意料。同时,这件事也暴露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随着AI工具普及,学术造假正变得更容易、更频繁。(了解更多可加V:amoshuojiaoyu)
![]()
港大副院长回应论文风波:
系学生引用AI生成内容未核实所致
事情发生之后,论文通讯作者叶兆辉第一时间承认失误,主动承担责任。
他解释,负责文献整理的博士生白**是第一次用AI辅助引用,由于缺乏经验,没有逐条核对AI生成的内容,导致大量虚假和错误引用混入文献,最终酿成这场学术“乌龙”。
![]()
叶兆辉对此深感自责,认为自己在把关环节失职,辜负了各方信任,并就事件对港大和期刊造成的负面影响诚恳致歉。但他同时强调:尽管引用部分出了大纰漏,论文的核心数据和研究结论依然真实可靠,站得住脚。
![]()
叶兆辉还透露,事件发生之后,他主动联系期刊出版社说明了实情。出版社表示理解,并允许他们在几天内重新上传修正版。
为确保万无一失,叶兆辉承诺将亲自逐条核对新版引用,绝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他也要求涉事博士生修读关于正确使用AI工具的课程,提升其AI运用与学术核查能力,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香港大学对此事也高度重视,目前已启动程序展开全面调查。
校方重申,港大对科研中使用人工智能一直有严格规范与指引,从工具选择、数据输入到内容审核,均有明确流程,以确保研究的科学严谨,维护学术操守的国际高标准。
![]()
![]()
AI浪潮下,
“教”与“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互联网时代已经翻篇,AI时代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一切。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当不少公立学校还在纠结“要不要禁手机”的时候,一些走在前沿的国际学校,已经大步流星地把AI请进了课堂。
比如深国预,不仅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思维测评(ACSL)这类AI相关课程,还借助STEM科创中心和MIT FabLab的资源,支持学生动手做AI项目。
![]()
弘毅STEM国际书院也是以“STEM+X”跨学科课程为核心,再把AI结合进数理化生,让学生用AI思维解决真问题。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更直接,课程里加入AI还不够,还联手大疆、腾讯这些科技巨头,开展AI实践课程,提升学生AI技术应用能力。
![]()
AI也在彻底颠覆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
写论文终于不用再苦哈哈地翻文献。输入关键词,AI就能瞬间整理信息、搭好框架,连案例和学者观点都一并奉上,省去大把查资料的时间。
![]()
遇到难题卡壳,也可以把题目丢进AI解题软件,不但能给出详细步骤,还有可能会附上好几种解法。
对于一些重复性的作业,比如背单词、默写古诗,AI学习软件也能根据学生的进度和弱项,实时生成个性化练习,秒批改、秒反馈,查漏补缺,精准又高效。
![]()
当教育遇上AI,
是“帮手”还是“枪手”?
然而,AI在帮学生“省事儿”的同时,也把学术诚信闹得天翻地覆,争议不断。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苗怀明教授就曾在“《红楼梦》悦读”课上发现,有学生提交的主观题答案,和AI生成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苗教授二话不说,直接零分处理,还上报学校。
![]()
类似的情况近期也出现在韩国延世大学。在一门600人的课程期中考试中,数百名学生被怀疑使用ChatGPT等AI工具作弊。尽管学校让学生“主动交代”,但依然拦不住这类行为。
![]()
这些已经不是孤例。随着AI越来越普及,有些学生甚至把AI当成“作弊神器”,写作业时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自己完全不思考、不分析,交上去的作业毫无原创性可言。
前段时间,还有位外国教授被学生用AI写作业气到“红温”,在课堂上大骂那些只想走捷径的人。
![]()
他气的真是学生用AI吗?
不。他气的是学生白白浪费了通过作业巩固知识、锻炼思维的机会。长期依赖AI,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只会越来越差。
![]()
目前,为了预防作弊,不少学校已经又开始恢复纸笔考试。《华尔街日报》就有报道,过去两个学年,美国多所公立大学的答题纸销量明显看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是猛增了80%。
英国这边,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已经规定,打分必须看线下考试,或者口试、课堂演讲这类现场表现。牛津、剑桥也在带头恢复传统考试模式。
![]()
![]()
不可否认,AI作为一个工具,本质上是中立且无比强大的。
一方面,孩子用它辅助学习,能够效率翻倍;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甚至滥用,也会让孩子以后遇到难题不再愿意思考,而是直接向AI索要答案。
更要警惕的是,AI生成的内容不一定都对。如果全盘接收,不去核实、不去质疑,孩子也会慢慢丧失辨别真假的能力。
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使用AI时,必须讲清楚:AI给的所有信息、草稿、方案,都只是“参考答案”,最终的决策权和判断力医院都在“孩子”自己手上。学会与AI协作,而不是依赖AI,是这个时代孩子必须练就的新本事。
如果您对国际学校择校有烦恼,可私聊我一对一咨询,给您一些专业的帮助,直通名校招生官,匹配湾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主笔阿Mo,分享最新择校升学情报,深度解读学校及教育,为大家输出最实用、最及时的择校升学干货。
关于教育、择校、升学等,如果你有任何话题想讨论,可以小窗私聊,获取更多一手择校升学资讯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