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今日重磅官宣,香港第三所医学院落户香港科技大学。
新成立的医学院,将与其他两所医学院错位发展,有效缓解香港医生人手不足等问题。
撰文 | 燕小六
![]()
在三所高校长达8个月的激烈竞争之后,香港第三家医学院的筹建归属终于尘埃落定。
今日(11月18日),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等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推荐,将筹办香港第三家医学院。
他表示,香港科技大学的医学院定位清晰,全球视野广阔,且财政实力雄厚,港府亦会提供资源支持新医学院发展。
在这之前,香港已有两所医学院 ,分别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新成立的第三家医学院,旨在解决香港长期存在的医护人手短缺等问题。
![]()
香港科技大学资料图
为何是香港科技大学?
自香港去年宣布筹建第三所医学院以来,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争相申请。
为何最终落在了香港科技大学身上?卢宠茂在发布会上概述,香港科技大学的第三间医学院策略定位清晰,全球视野广阔,且财政实力雄厚。
就定位而言,香港科技大学早前建议,以培训具备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为方向,招收第二学位学生;香港理工大学则建议医工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样招收第二学位学生;香港浸会大学则表示有中医药学院,亦有浸会医院支持,将聚焦中西医结合。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曾告诉香港《文汇报》,学校竞争优势可用“ITIT”概括,包括国际化(International)、科技(Technological)、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科研成果转化(Translational)。
作为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神经科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医学领域取得过不少突破性研究成果,例如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测试,以及一系列协助全科与专科医生诊断的AI医学大模型等。
对一家新成立的医学院来说,医学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衡量筹建能力的关键指标。
自2023年4月提出有意成立医学院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已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伦敦帝国学院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20多所海内外顶尖医学院建立合作,覆盖香港、大湾区、北京、长三角、英国和美国。
今年以来,香港科技大学还陆续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临床教育、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这些医学教育领域的合作伙伴,能为其提供短期临床课程、实习机会、师资交流和联合研究计划等,以便让学生拥有多元的临床经验。校长叶玉如曾表示,香港科技大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更多医生,更是培养可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新一代医生。
此外,学校的财政能力状况,也是判断医学院设立与否的重要指标。
香港各所大学去年底相继发表2023—2024年度财务资料,香港科技大学的财务报告显示,学校投资市场的收益超出预期,加上政府补贴和拨款的增加,税前盈余已逾11亿元,连同股权证券未实现之盈利,大学整体全面收益总额超过14亿元。
今年9月26日,卢宠茂表示,3所大学申办第三所医学院的建议书在院校课程、教学人力、招生等方面,各有优势,但在资金、财政安排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比如有大学提出的政府资助额很少,也有大学提出需要政府多资助。“前者让人担心钱够不够,后者则会担忧真要那么多。”
而根据前期信息披露,香港浸会大学的财务状况在三者中较差,香港理工大学曾提出可以负担全额费用。最终方案是,香港科技大学与港府接近1:1出资,同时校方拿出20亿元用于建设医学院综合大楼等。
![]()
图中右侧为规划中的北部牛潭尾大学城住宅用地,左侧为第三所医学院及教学医院用地/图源:香港01
解决香港长期存在的医生短缺问题
香港第三所医学院的设立,意在解决当地长期存在的医务人员短缺问题,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健康和医疗创新中心。
早在2024年10月,港府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筹备第三家医学院。卢宠茂曾书面答复议员提问时解释,香港医疗系统面临多项结构性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急速上升,公立医疗系统承受着沉重压力。
2年前,卢宠茂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透露,香港医护流失严重。他列举了一组数据:香港医生对人口的比率,每千人口只有2个医生,新加坡是2.5个以上,很多欧美国家则是3个。
“之前医学院的名额比较少,现在已经加了很多,从2003年大概每年全香港250个医科生,到现在已经加到590个了。但是培训一个医生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不单是要自己培训,还要在外面引进人才。”卢宠茂说。
为了增加医疗人才,香港想过很多办法,包括医管局、大学、卫生署纷纷到外地去引进人才,放开退休后延任、增加医学院的医科生名额等。香港还专门为此立法,让一些海外非香港培训的医生可以到香港执业,给他们执业执照。
医疗人才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香港公立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过长。
“医学界”此前报道,目前,只有约一半的香港医生在公立医疗系统,却要照顾香港约90%的病人。医管局数据显示,除了紧急病例之外,普通病例在公立医院的专科挂号后平均需要排队33个星期以上,而内科的排队时间更是长达133个星期之久。
而香港本地大学中,仅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设有医学专业,并且培养一名医生也很不容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叶锦宁正通过香港医管局与中山一院推出的“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在香港执业。他曾向“医学界”介绍,香港医生的待遇不错,同样的,其门槛也不低。
香港的本土医生培养路径采用的是“英国制”。路径为:先在医学院进行为期6年的本科学习,学制完成后还要参加“大考”,考试成功才会被授予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
接着,要在认可的医院担任住院实习医生,接受一年的培训,并取得经验证明书,就可以申请成为香港正式注册医生。如果要成为专科医生,还需要再进行6-8年的专科医生培训。
由于以往香港只有两所医学院,导致报考医学院的竞争非常激烈,DSE(全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也称香港高考)分数要相当高才有可能入选。
综合各个因素,香港决定推动设立第三所医学院。卢宠茂曾表示,希望新医学院成为全球顶尖的医学院,同时,三所医学院要基于“错位发展”原则,避免恶性竞争,而是要促进协同成长,在特色方向上互补。
相关报告称,第三所医学院建成后,预计首批招生将设50个学位,其中约1/3为“非本地学生”名额,虽然港府不打算强制要求新医学院毕业生留港从医,但会提供优质的培训环境和就业前景,吸引医学生留下工作。
据香港医管局薪资表,驻院医生的每月底薪(含津贴)约为7.8万—15.5万港币(约合人民币7万—14.1万元)。若晋升至副顾问医生,则可达百万元年薪。
来源:医学界
校对:蔡 菜
运营:王奥雅
责编:汪 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