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有时候,政治话语并不是温柔的陈述,而是一枚投向战场的信号弹。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16日的那番话,把这一点说得明白:他指着美国把“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揭开,宣称那不过是给以武力为基础的新行动框架披上的幌子,最终的目的就是“赢”。在他的表述里,这不是外交辞藻的修辞,而是文明话语被赤裸裸剥去后露出的权力逻辑。阿拉格齐说,美国不打算按有效政治原则或国际法办事,而是更愿意把“赢”当作唯一准则,并将和平主义转变为基于武力的霸权主义。
![]()
这样的表态不是孤立的情绪发泄,而是与眼下的事态紧密相连。阿拉格齐把以色列的跨境袭击和美国在背后的角色并列起来,点名指出这些行动违反国际法,并表示以色列在美方及部分欧洲国家无条件支持下,依靠大量西方武器大举行动,公然触犯国际法基本原则。他还指出,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行为——包括对领土的侵略、对居民楼暗杀指挥官、袭击和平的核设施——已严重践踏国际体系与核不扩散机制。这里的措辞沉重,是国家层面对当前事态的法律与道德反击。
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外交谈判的桌布就已经被撕了个口子。阿拉格齐将近期所谓的对话前景与军事行动直接关联:他指出,在美国与以色列的相关行动之下,伊美谈判被迫让路,原定第六轮会谈也受到了影响。换句话说,外交通道在炮声下被压缩,外交成了首轮冲突中的第一个牺牲品。多国观察亦注意到,只要实地行动没有收手,谈判便难以恢复正轨。
外长的话有一种直接的政治逻辑:当“赢”成为政策宣言中的唯一目标,法律与规则就成了负担;当军力被视作解决问题的首选,国际机制便容易被边缘化。这在区域政治中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溢价——邻国警觉更烈,代理冲突与误判的概率也会上升。阿拉格齐的批判里,既有对现实的指控,也有对国际秩序被侵蚀的忧虑。他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情绪释放,而是把一种国际政治的转向以极具画面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
在这场话语交锋里,核心问题绕着两个关键词打转:合法性与效果。美国若以“实力求和平”之名行事,国际社会会问:在没有明确法律与政治框架的情况下,这样的“效果”能维持多久?伊朗方面显然认为,短期的军事“赢”不等于长期的稳定,反而可能激化对抗,破坏现有的监督与核不扩散机制,而这对地区乃至全球都有连锁反应。阿拉格齐直言:在美以行动的推动下,外交被牺牲掉了。观察者会看到,这是伊朗表达其拒绝在枪炮下谈判立场的强烈信号。
从战略层面看,阿拉格齐此时的表态还有另一层用意:他既在对外明确谴责路径,也在向国内与区域盟友展示一种立场的坚决。将以色列的行动与美方的支持并列,是为了把国际责任与道德审判的焦点,从单一行动拉回到支持与助力链条上。与此同时,他也在为伊朗保留外交与安全的多种回应手段发出警告——这是国家利益在舆论战场上的自我防御。
难点在于,国际社会并不在一条声调线上。对一些国家而言,舆论与外交可能仍倾向通过机构与规则寻求缓和;对另一些国家,地缘、军事与战略利益可能优先于法律文本。在这种背景下,阿拉格齐所形容的“丛林法则”式回归,虽是他的诊断,但也反映了现实中规则被边缘化时的确切风险。区域不稳定性一旦上升,普通民众受影响最深——这是任何政策论争都无法回避的人间场景。
![]()
从另一个角度看,阿拉格齐把问题的焦点设置为“责任归属”:谁为目前的暴力与法律破坏负责?他要求将责任指向那些支持并提供武器的国家,同时强调国际法与联合国宪章的基石不应被践踏。这样的表达有明显的政治诉求性:要求国际机制介入、要求国际社会在道义上划清界限。无论国际社会反应如何,这一要求本身已经把话题从战术层面升到系统性考量。
在外交现实里,表态与行动之间往往存在较长的时间差。阿拉格齐用尖锐的言辞点燃了舆论,但接下来会看到的是更复杂的博弈:各方会基于各自利益考量进行回应、斡旋或沉默。谈判桌是否能再次被清理出空间,取决于能否让武装行动与外交前景之间的张力被有效缓和,而这需要更多国家回到规则与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观察这场博弈的外部世界,也许会更关注一个现实:当“赢”替代“合法性”成为一种可见的政策偏好时,整个国际秩序承受的考验不仅是武器与战术,而是信任与制度的持久力。
阿拉格齐的声音不是剧场里的独白,而是一种外交宣示:在他看来,美国与以色列当前的行为已经把地区推到了一个危险的拐点,让外交空间收缩,让规则面临侵蚀。对听众而言,这样的宣示既是警告,也是动员——对内是团结的信号,对外是把舆论战线拉宽的尝试。无论国际社会如何回应,这段对话已把问题摆到光天化日之下,要求所有相关方认真面对:法律与规则,或者武力与胜负,哪一种路径能带来持久的安全?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