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小米创始人雷军连发多条微博,情绪激动地回应了近期围绕小米汽车安全的争议。
“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这位一向以温和面貌示人的企业家,罕见地表露出了愤怒。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还是在这次采访,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雷军在11月16日的微博中连续发问。
![]()
![]()
他表示,自己在去年4月一次关于产品定义的采访中谈及“好看是第一位的”,这番言论近期被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雷军不得不找出2023年底和2024年初所发布的微博内容以自证清白,重申小米汽车自始至终都视“安全高于一切”为核心理念。
事情的源头可追溯到去年4月雷军的一次采访。当时他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这段内容近期被网友翻出,并与“安全高于一切”的说法对立起来。
雷军不得不翻出旧账,展示2023年12月28日关于小米汽车采用最严苛安全标准的微博。
![]()
![]()
在那段被忽略的微博中,雷军详细介绍了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车身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和铝占比超过90%,高强钢最高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高达51000Nm/deg。
在2024年1月3日的微博中,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安全高于一切。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隐私安全,四重保障,全面守护”。
![]()
雷军在16日的回应中强调,早在小米SU7发布之前,小米汽车就确立了“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无论是车身还是电池都采用最严苛的安全标准。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自研并自建电池包工厂,采用14层硬核物理防护、17层高压绝缘防护。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确保热失控时喷射方向远离乘员舱。
雷军此次强烈回应的背后,是小米汽车在2025年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
今年3月,安徽高速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10月,成都再发类似事故。两起事件的共同点是:碰撞后车辆迅速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困难。
在5月的那场造成三人死亡的SU7事故后,雷军在内部演讲中坦言:“这场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
10月13日凌晨,小米汽车再次遇到严重事故。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Ultra与另一车辆发生碰撞,造成小米驾驶员邓某某死亡。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
雷军在16日的回应中试图澄清“好看”与“安全”的关系。他认为,在不同场景中的描述被剪辑后造成了误导。
事实上,在汽车工业史上,设计与安全从来不是对立关系。优秀的汽车设计恰恰需要在美学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小米这样一个初入汽车行业的企业,如何将互联网行业的敏捷与汽车行业对安全的极致要求相结合,是一大挑战。
行业专家分析,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导致其对汽车行业的复杂度预估不足,在“安全”与“成本”之间,一度重视成本而忽视安全。
雷军的安全宣言不只是危机公关,更是小米汽车面对内忧外患的必然选择。
在9月25日晚间的年度演讲后,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汽车成了“全网被黑的最惨的品牌之一”。
![]()
小米汽车已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为相关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补偿。
同时,监管部门正在推动技术规范升级,《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拟强制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J.D.Power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口碑指数显示,小米NPS净推荐值仅为44.6分,虽跻身行业前五,但未达到新能源豪华品牌平均分。
辉煌销量与安全质疑并存,构成了小米汽车独特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对雷军和小米汽车而言,安全已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