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乌克兰战场上死的多是外国人,你可能觉得是天方夜谭。
但如果前线打扫出的尸体,十具里有六张异国面孔,这就是冰冷现实。
俄军士兵在顿涅茨克方向,最近就经历了这么一幕。康斯坦丁诺夫卡周边的战场清理起来,心里直发毛——倒下的,越来越多是来自天涯海角的雇佣兵。
这仗打到现在,味儿变了。
乌克兰,怕是真没什么人可死了。
高薪的诱惑:跨越半个地球的卖命钱
为什么来?
为荣誉?别扯了。
不就是为了钱嘛,在自己家乡,一个月也挣不到多少钱。可在乌克兰这片焦土上,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一个月能挣几千美金。
这数字,对有些人来说是零花钱,对他们而言,就是改写全家命运的密码。
一个非洲兄弟怀里还揣着母亲的照片,跟战友念叨,等钱攒够了就回家盖房。
一个南美人,皮夹里还放着十几年前褪色的退役证,本想重操旧业捞一笔快钱。
他们头盔上贴着不同国家的旗帜,背包里装着同一个家庭的指望。
结果呢?
所有这些希望,最后都碎在了东欧这片陌生的荒野里。有的人甚至没满二十,原本就想给家里添个新冰箱,让日子好过一点点。命丢了,连封像样的遗书都没留下。
乌克兰的窘境:人都跑了,仗还怎么打?
仗打了这么久,乌克兰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武器,是人。
四千多万的人口,仗一开打,跑了千把万,被占领的地区,又少了千把万,战争几年,又死伤百万之众,剩下的人里头,还有多少心甘情愿去填战壕?
太难了。
有人宁愿钻地窖、躲阁楼,终年不出门,也不愿接到那张征兵传票。有点门路的,干脆把银行账户一销,彻底人间蒸发。连原本在边境线上拦人的守军,自己都被抽调到前线去了——前线像个无底洞,有多少人都不够填。
本地人不愿为这场看不到头的仗送命,那怎么办?
只能把目光投向远方,用美金和承诺,去吸引那些愿意为钱搏命的人。
“速成炮灰”:他们的命,只是一串编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些被高薪广告“骗”来的国际军团,大多数遭遇堪称悲惨。
什么系统训练?不存在的。很多人刚下飞机,没摸几天枪,就被像扔沙包一样扔到了最前沿的阵地。防弹衣?那是什么高级货?见都没见过。战术配合?各自为战,自求多福吧。
在俄军猛烈的抛货下,这些缺乏经验的新兵,一个冲锋就可能成片倒下。
俄军清点时发现,带着各国标识的尸体,渐渐多过了本地的面孔。
更让人觉得心里发寒的是,有些国家的大公司,业务都拓展到监狱里去了。对着囚犯们画大饼:去吧,去乌克兰吧!不仅能提前恢复自由身,还能挣一笔安家费!
这哪里是招兵买马?这分明是组织一场有去无回的送死之旅。
结果可想而知。
无论是怀揣着捞一笔的务实想法,还是真被忽悠出了几分“国际主义热血”的,到了这片绞肉机般的战场,命运都惊人地一致——迅速成为统计表格里一个冰冷的数字,成为异国土地上一串无人铭记的编号。
国博弈下的蝼蚁:谁在乎他们的死活?
风头一过,这些年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就和散落一地的私人物品一起,被新的尘土和硝烟深深掩埋。
家里人可能还在痴痴地等,等他们的儿子、丈夫寄回那张能改变命运的美金汇票。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等来的只会是一纸永远无法亲口证实的阵亡通知。
这些消失在乌克兰泥泞中的灵魂,本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或许在故乡的烈日下劳作,或许与家人围坐共享简单的晚餐。却因为一份远房的合同和一场本与他们无关的战火,把一切都终结在这里。
说到底,这场仗谁赢谁输,对于这些永远回不了家的人,还有什么意义?
他们来这里的初衷,只是想活着把钱带回家。
可战场从不讲人情,它只负责制造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片又一片被血浸透的、沉默的土地。
对基辅而言,这是无奈之举;对西方而言,这是棋局一角;而对那些倒在远方的年轻人而言,这就是他们被许诺的、用生命换取的、全部的未来。
大争之世,小民尊严,有时候就是这么廉价。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