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为文友们精选了十首一生必须记住的诗词,这些诗词选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涵盖不同朝代和主题,每首都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第一首:李白《静夜思》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一生纵情山水,诗风豪放飘逸,作品多以自然、饮酒和思乡为主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旅居他乡时,据传写于扬州或洛阳。当时李白远离故土,在寂静的夜晚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它反映了唐代文人漂泊生活的普遍情感。
正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僻字注音:无生僻字。
疑难字注释:疑(yí):怀疑,以为;举(jǔ):抬起。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运用了白描和对比手法。前两句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营造出清冷寂静的夜晚氛围;后两句以“举头”和“低头”的动作对比,突出思乡之情的起伏。意义在于,它简洁地捕捉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和根源,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
赏析全文:全诗仅20字,却意境深远。首句以月光起兴,第二句用“霜”字暗喻孤独寒冷,第三、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人生的永恒主题——思乡。它教会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不忘本心,受益匪浅。
![]()
第二首:杜甫《春望》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文学有重大影响。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757年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被困长安,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诗中表达了对战乱的悲痛和对国家的忧虑,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正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僻字注音:簪(zān)。
疑难字注释:国破:国家破碎;感时:感慨时局;烽火:战火;抵:值;浑欲:简直要;不胜簪:插不住簪子,形容头发稀疏。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采用寓情于景和对比手法。前四句以“山河在”与“草木深”对比,突出战乱后的荒凉;“花溅泪”“鸟惊心”拟人化,强化悲情。后四句直抒胸臆,用“家书抵万金”夸张手法,强调亲情珍贵。意义在于警示人们珍惜和平,培养爱国精神,面对逆境时保持坚韧。
赏析全文:全诗以春景反衬战乱,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首联写国家破败,颔联以花鸟拟人,深化哀伤;颈联写战火连绵,尾联以“白头”形象展现衰老与无奈。它让我们反思人生中的苦难,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受益匪浅。
![]()
第三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一生坎坷,却豁达乐观,作品多抒写人生哲理,影响深远。
作者背景:
这首词写于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与弟弟苏辙分别七年,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他超脱的人生态度。
正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僻字注音:阙(què)、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 juān)。
疑难字注释:把酒:端着酒杯;宫阙:宫殿;琼楼玉宇:指月宫;不胜寒:受不了寒冷;朱阁: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窗户;无眠:失眠的人;婵娟:指月亮。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词运用想象、对比和哲理抒情手法。上阕以问月开篇,展开奇幻想象,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下阕转写现实,以月圆喻人生缺憾,结尾“千里共婵娟”升华主题。意义在于教导人们接纳人生不完美,以豁达心态面对离合,培养乐观精神。
赏析全文:全词语言优美,意境开阔。上阕飘逸如仙,下阕回归人间,最后以哲理收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人生体验。它启发我们在纷扰中保持内心平静,珍惜当下,受益匪浅。
![]()
第四首: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诗作通俗易懂,多关注民生,对后世影响广泛。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早年,作为练习之作,借古原野草象征生命力,抒发送别之情。它体现了白居易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语言平易却深刻。
正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生僻字注音:萋萋(qī qī)。
疑难字注释:离离:茂盛的样子;枯荣:枯萎和茂盛;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阳光下的绿色;王孙:指远行的友人;萋萋:草木茂盛,喻离别之情。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采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前四句以野草“枯荣”循环象征生命力的顽强;后四句以“古道”“荒城”烘托离别,结尾点题。意义在于赞美生命的韧性,提醒人们在离别中看到希望,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赏析全文:全诗以草喻人,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首联写草的生命周期,颔联成为千古名句,突出不屈精神;颈联拓展空间,尾联融情于景。它教会我们人生如草,虽经磨难却总能重生,受益匪浅。
![]()
第五首:王维《相思》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他的诗作多融合禅意与自然,风格空灵淡泊,对山水诗有重要贡献。
作者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借红豆表达对友人或情人的思念。它源自民间传说,红豆象征相思,反映了王维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感悟。
正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生僻字注音:撷(xié)。
疑难字注释:红豆:相思豆;南国:南方;发:生长;采撷:采摘。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和设问手法。前两句以红豆起兴,问“发几枝”引发联想;后两句直抒胸臆,劝人采撷以寄相思。意义在于强调友情和爱情的珍贵,教导人们表达情感,珍惜人际关系。
赏析全文:全诗仅20字,却情意绵长。语言清新自然,以红豆为载体,将抽象思念具象化。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忘温情,学会用心维系情感,受益匪浅。
![]()
第六首:孟浩然《春晓》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风格恬淡悠远,反映隐逸情怀。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孟浩然隐居襄阳时,描绘春日晨景,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它捕捉了平凡生活中的美,体现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正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僻字注音:无生僻字。
疑难字注释:春眠:春天睡眠;不觉晓:不知道天亮;闻啼鸟:听到鸟叫;花落:花朵凋落。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晨醒的惬意,后两句转写夜雨落花,形成动静对比。意义在于启发人们欣赏自然之美,感悟人生无常,培养豁达与珍惜当下的心态。
赏析全文:全诗语言浅显,意境清新。首句写慵懒春眠,次句以鸟鸣唤醒生机;后两句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提醒我们在繁忙中驻足,感受生活细节,受益匪浅。
![]()
第七首:王之涣《登鹳雀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边塞诗人,诗风豪迈雄浑。他的作品多描绘壮丽山河,虽存世不多,但影响深远。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涣登临鹳雀楼时,楼在今山西永济。诗中抒发登高望远的豪情,反映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正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僻字注音:鹳(guàn)。
疑难字注释:依山尽:沿着山落下;穷:尽;千里目:远望的视野。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运用对仗和象征手法。前两句写景,以“白日”“黄河”展现壮阔;后两句抒情,以“更上一层楼”象征不断追求。意义在于鼓励人们立志高远,勇于攀登,在人生中永不止步。
赏析全文:全诗气势磅礴,语言简练。前联绘就山河画卷,后联升华哲理,成为励志名句。它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保持进取心,受益匪浅。
![]()
第八首:李商隐《锦瑟》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诗风婉约朦胧。他的作品多抒写个人情感,善用典故,对后世诗歌有深远影响。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李商隐晚年,借锦瑟回忆往事,表达对人生和爱情的感慨。它可能暗指诗人仕途失意或情感经历,充满哲理意味。
正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生僻字注音:瑟(sè)、惘(wǎng)。
疑难字注释:锦瑟:装饰华美的瑟;无端:没来由;柱:瑟上支弦的木柱;思华年:回忆青春;庄生:庄子;望帝:古蜀王,化杜鹃啼血;珠有泪:珍珠似泪;蓝田:产玉地;惘然:失意。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运用象征、用典和朦胧手法。以锦瑟起兴,中间两联用典故喻人生虚幻,尾联点明追忆的惆怅。意义在于探讨人生无常,教导人们珍惜时光,坦然面对过去。
赏析全文:全诗意象丰富,语言晦涩却深邃。首联以瑟喻人生,颔联颈联用典写梦与情,尾联抒发惘然之情。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学会在回忆中成长,受益匪浅。
![]()
第九首:杜牧《清明》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诗风清丽豪健。他的作品多咏史抒怀,反映社会现实。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清明时节,杜牧旅途中感怀人生短暂。它结合节日氛围,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哀思,体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僻字注音:无生僻字。
疑难字注释:纷纷:形容雨密;欲断魂:形容极度悲伤;借问:询问;牧童:放牛娃;遥指:远指。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采用白描和转折手法。前两句写雨景和行人哀伤,后两句以“牧遥指”带来希望。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哀思中寻找慰藉,培养乐观心态,珍惜当下生活。
赏析全文:全诗语言通俗,画面感强。首句营造凄凉氛围,次句写内心痛苦;后两句转折,以酒家象征解脱。它教会我们人生有悲有喜,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光明,受益匪浅。
![]()
第十首:陆游《示儿》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诗作多抒写报国情怀,风格雄浑悲壮。
作者背景:
此诗写于陆游临终前,作为对儿子的遗嘱。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体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正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僻字注音:元(yuán)、祭(jì)、乃(nǎi)。
疑难字注释:元知:本来知道;万事空:一切成空;九州同:指国家统一;王师:朝廷军队;家祭:家庭祭祀;乃翁:你的父亲。
分析和解释写作手法和意义: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和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死亡与遗憾,后两句寄望未来,形成强烈对比。意义在于弘扬爱国精神,教导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在人生中坚守信念。
赏析全文:全诗情感真挚,语言铿锵。首句看破生死,次句突出悲情;后两句充满希望,成为爱国名句。它激励我们为理想奋斗,留下精神遗产,受益匪浅。
![]()
小编感言:
这十首诗词涵盖思乡、爱国、人生哲理等主题,每首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文友们通过背诵和学习,从中获得启迪,在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