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志刚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经多年研究、走访谙熟长江流域南京段的人士、并结合相关考古成果,《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正式问世,这也为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脉络、还原明初南京滨江地理风貌打开了新的窗口。
明初南京长江究竟什么样
62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扬帆远航,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壮丽序幕。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里程碑,更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宝船建造地、船队出发地与归属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灯塔城市。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描述,总会提及: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但明初南京长江究竟是什么样子?诸如龙湾、龙江、龙藏浦的地理关联,都令今天的人们困惑不解。《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正是为解开这些谜题而来。
![]()
《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
多维度测绘古代长江风貌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与南京大学海洋地理研究院合作研究,相关人员通过查阅大量古代地图、调查了解不同时期的江河河道变化,并且进行了大量现场调查走访、以及部分考古成果参考等,终于绘出了这幅《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资深古船研究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顿贺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此地图如果仔细反复校对过了,准确,非常有价值!
![]()
赵志刚考证后认为,“郑和上船处”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姜家圩淮滨路交叉口
赵志刚介绍,通过考证发现,明初南京西北部长江南岸岸线沿自然山势蜿蜒,紧邻古城墙外侧。当时的秦淮河(明初称 “下新河”)入江口历经变迁:最初从历史上的赛虹桥、水西门、莫愁湖、清凉门、定淮门一带入江,后因长江沙洲长期沉淀,改从晏公矶入江;随着长江夹江进一步演变,又先后改至 “老江口”“红云桥” 入江,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格局。
为学术研究提供新支撑
“明初南京长江西北样貌与今天有很大的变化,使得今人弄不清龙湾、龙江、龙藏浦的关系,甚至到现在还有人把龙江船厂和宝船厂混为一谈。”在赵志刚看来, 《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的问世,不仅让普通民众得以更清晰地了解南京明初的滨江风貌,也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赵志刚还介绍了龙湾、龙江、龙藏浦的关系。所谓“龙湾”是长江在卢龙山(今狮子山)由西南转折流向东而得名,《南唐江宁府图》有龙湾津,《元集庆路图》标有龙湾市。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决胜之战称“龙湾大捷”。龙江原为长江夹江,明清以来逐渐演变为惠民河,从秦淮河三汊河起到老江口入江,约三千多米。龙藏浦则是秦淮河古称,也叫过淮水、小江等,唐以后称秦淮。
赵志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此前他通过历史资料记载、老地图,结合地形地貌变化、实地寻访,终于厘清并确定晏公矶附近下新河(即秦淮河)入江口,即现在的南京市鼓楼区姜家圩淮滨路交叉口,就是当年郑和船队出发的地方。
![]()
宝船厂遗址公园
传海洋精神续写时代华章
郑和的一生与南京渊源深厚。自永乐初年至宣德八年的30年间,除出海远航外,郑和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度过,这座城市留存着他生活的印记,相关的遗址遗迹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海洋文化的夺目光彩。
在赵志刚看来,郑和文化不仅是南京、江苏不可多得的优质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标志性象征。620 年前的郑和航海,不仅是当时中国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更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开放胸襟与大国风度——郑和船队带去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先进文化、远洋贸易与和平友谊,也由此开启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明初南京长江样貌图》的问世,不仅是对郑和下西洋 620周年的最好纪念,让南京作为海洋文化“灯塔城市”的地位愈发凸显,更是在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奋力书写海洋文明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盛媛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