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了柏礁,才算控制了南沙群岛,越南在柏礁已填陆2.7平方公里

分享至



柏礁地处南沙群岛地理中心,四周远离大陆,距离我国有人驻守的华阳岛仅95公里,是连接南沙南北、沟通东西的关键节点,被称为“南沙之心”。因地理位置极为关键,犹如一把钥匙,掌控着南海的交通要道与战略咽喉。

柏礁是南沙群岛中礁盘面积较大的一座环礁,整体面积达66.4平方公里。其礁盘呈南北走向,绵延长达28公里,最宽处3.5公里,远超我国美济岛、渚碧岛、永暑岛各岛的面积。其中,礁坪面积为49.5平方公里,潟湖面积16.9平方公里,潟湖水深较浅,适合捕鱼作业,也便于建设大型港池。

虽然柏礁礁盘面积较大,但整座礁盘原本没有陆地,仅在低潮时,南北礁坪会有大片礁石和沙洲露出水面,例如最北边的鸟鱼锭石和最南边的单柱石,是我国渔民命名的标志性地貌。



作为南沙礁坪面积最大的岛礁,柏礁理论填陆面积可达49.5平方公里,是我国美济岛现有面积的9倍,具备建设中型海上城市的天然基础。

然而,这座本应属于中国的海上重镇,如今却被越南非法侵占,并正被其高强度军事化建设,人工填海达到2.7平方公里,越南在礁盘上修建了机场和港池,成为南海局势中一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战略炸弹”。

一、柏礁:中国千年管辖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柏礁的主权可追溯至汉代。早在东汉时期,《异物志》中已有南海诸岛的记载。至唐宋时期,柏礁因低潮时露出的礁石和沙洲成为天然的作业据点,中国渔民在柏礁海域从事停靠、捕捞、晾晒鱼货、修补渔具等活动,并在礁盘上留下“鸟鱼锭石”(高3米)“单柱石”(高5米)等具有中国命名特征的地理标志,成为他们在茫茫大海中辨认柏礁的重要标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生产生活轨迹。



柏礁“鸟鱼锭石”“单柱石”的命名权,正是我国对该岛礁行使主权的直接体现,这些名称在渔民群体中沿用千年,成为海上航行的重要标识。20世纪60年代以前,柏礁一直是我国专属传统渔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渔民常年在此作业,形成了成熟的渔业生产体系。

明清时期,官方志书如《广东通志》《万州志》明确将“万里石塘”纳入广东琼州府万州管辖范围,柏礁即在其中。

二战结束后,1946年我国派军舰收回柏礁,不过由于没有陆地,当时并未派人驻守。

1978年,马来西亚派军舰侵占柏礁,后因无陆地可依而放弃。



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十四届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年会,通过了《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计划在全球建立200个海洋观测站,考虑到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我国领土,教科文组织委托我国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各建一座海洋观测站,为联合国提供海洋观测数据。

1987年4月和5月,我国派公务船驶抵南沙群岛各岛礁进行综合考察,建站选址,首选的岛礁名单中,除了永暑礁、六门礁、华阳礁,还有柏礁。

也许是越南获得我国考察船风声,他们派兵提前两个月抢占了柏礁,我国公务船发现柏礁上有越南士兵时,当时对柏礁礁体认识不足,只在礁体外慢速通过,结束了对柏礁考察,错过了在柏礁建站机会,海洋观测站最终选址永暑礁。



越南抢占柏礁一年后,投入巨资在柏礁北、中、南三处礁坪用钢筋混凝土建设了三座二层圆形礁堡,常年驻兵数十人,从此开启了其对柏礁的非法侵占与建设。

从法理层面看,二战结束后,1946年我国派军舰正式接收南沙群岛,柏礁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中国领土管辖范围。尽管因当时条件限制未派人常驻,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对其拥有的主权归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年《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中,也明确委托中国在南沙群岛建设海洋观测站,柏礁曾被列入建站选址名单,再次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沙主权的认可。

二、柏礁失去之痛

柏礁的失去,是因为1946年我国接收柏礁后,柏礁无常年陆地,不具备常驻条件,仅保持着渔业生产层面的实际控制,未提前部署驻军和建立军事设施,失去了驻守机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