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1890元的国际机票改签费飙升至24400元,这场“天价改签”风波瞬间点燃舆论场。消费者质疑“改签比买新票贵13倍”的荒诞逻辑,航空公司与平台则以“国际航班特殊规则”回应,网友更戏谑“这哪是改签费,分明是航空公司‘发年终奖’”。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议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机票退改规则的复杂性,更是国际航空市场长期存在的定价机制痛点。
一、改签费24400元:一场“数字游戏”的真相
![]()
消费者提供的订单截图显示,其购买的1890元机票改签时,系统显示需支付“改签手续费+票价差”共计24400元,而退票仅能退回400余元,重新购买同期航班也仅需1800元左右。这种“改签贵过重买”的怪象,直接挑战了消费者对“合理定价”的认知底线。
去哪儿网回应称,改签费并非简单基于原票价,而是由“订单舱位、票价差、改签手续费”三部分构成。例如,若原舱位为折扣票,改签时需补全价票差价,叠加高额手续费后,总费用可能远超新购票价。平台强调,所有费用均结算给航空公司,自身不额外收费。
![]()
二、国际机票退改:一场“规则迷宫”的博弈
![]()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国际机票退改规则的“复杂性陷阱”。与国内机票按起飞时间比例收取改签费不同,国际机票改签费在出票时即锁定,且舱位等级、票价类型、购票渠道等因素均会影响最终费用。
例如,一张低价经济舱机票若需改签至商务舱,除补差价外,还需支付高额改签手续费;若原舱位已售罄,消费者甚至可能面临“无舱可改”的困境,被迫选择更高价舱位。此外,代理平台与航空公司的规则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部分代理平台为吸引客源,可能以低价票引流,却在退改时通过高额手续费弥补利润缺口。
这种“低价引流、高价退改”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当消费者为“特价票”心动时,往往忽视了隐藏在条款中的“改签陷阱”。而航空公司与平台的“规则解释权”,则让消费者在争议中处于绝对弱势。
三、消费者权益:在“霸王条款”与“市场逻辑”间挣扎
![]()
面对“天价改签费”,消费者质疑的不仅是数字本身,更是规则的合理性。若改签费用远超重新购票成本,设置改签选项的意义何在?这种“逼退票”的潜规则,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选择权?
从市场逻辑看,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定价覆盖风险:特价票吸引客源,高价票保障利润,改签费则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但当规则复杂到消费者无法理解,甚至被利用为“收割工具”时,市场逻辑便异化为“霸王条款”。
法律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若改签规则未显著提示消费者,或通过技术手段隐藏关键信息,则可能涉嫌违法。此前,中消协已多次点名机票退改费问题,呼吁简化规则、透明定价,但行业整改进展缓慢。
四、破局之道:规则透明化与监管强化
![]()
这场风波的解决,需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航空公司与平台应简化退改规则,以“消费者易懂”为标准重新设计条款,例如明确标注“改签总费用可能超过新购票价”,并提供“改签费用计算器”等工具。
其二,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对“低价引流、高价退改”“模糊条款”等行为进行处罚,并推动行业制定统一标准,避免“各家规则各玩各的”。
其三,消费者需提升维权意识,购票时仔细阅读退改条款,保留订单截图与沟通记录,遇到争议时通过12315或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投诉。
结语:规则不应成为“割韭菜”的镰刀
![]()
从“天价改签费”到“退票比机票贵”,航空市场的定价争议从未停歇。当企业以“市场逻辑”为盾牌时,更需反思:规则的复杂化,究竟是为了覆盖风险,还是为了制造信息差?消费者的信任,经不起一次次“数字游戏”的消耗。
或许,真正的市场成熟,不在于定价策略的“精妙”,而在于能否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舒舒服服出行。毕竟,谁都不希望,下一次旅行,从“买票”开始就充满算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