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外交部“谨慎前往”的旅行警告,一边是浦东机场飞往东京、大阪的值机柜台前排起长队。这割裂的一幕,暴露了当下国人赴日旅游最尴尬的现实:不是不怕风险,而是退不起。
机票不能退,酒店订金打水漂,行程早就定好,孩子请了假,老人攒了半年钱……几千上万的损失摆在眼前,谁敢轻言取消?
![]()
于是,明知道治安风险上升、针对中国游客的案件频发,很多人还是硬着头皮上了飞机。这不是“不爱国”,也不是“无视警告”,而是在个体理性与集体信号之间的无奈妥协。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国家释放明确的风险提示,市场机制却把普通人牢牢锁死在,“只能去”的轨道上。
航空公司、OTA平台、日本酒店动辄设置“不可退改”条款,美其名曰“特价优惠”,实则把风险全转嫁给消费者。一旦形势有变,游客进退两难。去,可能遭遇安全威胁;不去,血汗钱瞬间蒸发。
![]()
更讽刺的是,日本方面对此心知肚明,却乐见其成。300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业的命脉。从药妆店到温泉旅馆,从免税商场到米其林餐厅,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GDP。
哪怕海鲜出口被禁,他们也不敢公开强硬回应,反而频频释放“欢迎中国游客”的信号。因为他们清楚:中国人可以不吃他们的鱼,但他们的经济,离不开中国人的钱包。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荒诞的默契:中方提醒风险,日方高呼欢迎;游客嘴上说“不关心政治”,身体却诚实地拖着行李箱登机;平台赚着退改费,航司收着全价票,而普通人成了夹在中间的“人质”。
![]()
有人辩解:“旅游就是旅游,别扯政治。”
可当一个国家频繁发生,针对特定国籍游客的抢劫、骚扰,甚至暴力事件时,这早已不是单纯的治安问题,而是系统性风险。
外交部不会无缘无故发警告,背后必有情报支撑。可许多游客宁愿相信“我运气好”“我去的是安全区”,也不愿面对潜在危险,这种侥幸心理,正是过去多年“赴日游神话”洗脑的结果。
![]()
曾几何时,“去日本”被包装成一种生活品位:干净、有序、服务好、东西便宜。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京都枫叶”、“北海道温泉”的滤镜大片,却很少有人提深夜在小巷被尾随的经历,或因语言不通报警无门的窘境。
如今风险浮现,滤镜碎了一地,可惯性仍在。行程照走,朋友圈照发,仿佛只要不提“紧张关系”,世界就依然岁月静好。
但真正的成熟,不是假装无事发生,而是在风险与代价之间做出清醒选择。如果实在无法退票,那就务必提高警惕,避开高危区域,减少夜间出行;如果尚有调整空间,不妨考虑改期或转目的地。毕竟,几千块的损失固然心疼,但人的生命却是无价。
而更该反思的,是那些设置“霸王退改条款”的商业机构。特殊时期,是否该建立更灵活的应急机制?是否该对官方预警作出响应?而不是冷冰冰一句“规则如此”,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国家发出警告,是尽保护之责;个人选择出行,是权衡利弊;但整个旅游产业链若只盯着利润,无视风险传导,终将透支公众信任。
去不去日本,本无对错。但若连“不去”的自由,都被一张不可退的机票剥夺,那所谓的“自由行”,不过是精致的枷锁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