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象的到,在贵州安顺的群山之中的山洞内,竟隐藏着战斗机设备的生产车间,在这里,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架歼6飞机在贵州高原起飞,为国家的国防军工建设立下大功,时隔多年,这里又变成了怎样一番模样?
![]()
今天我要给朋友们分享的这一家三线厂,就是位于安顺开发区幺铺镇的云马飞机制造厂,当地人叫它云马厂,军工代号130,如今,厂区大部分都已搬迁,生活区仍有职工在居住生活!
![]()
1965年,云马厂按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进洞”方针进行建设,并研制生产国防急需的歼击机。由原东北、上海等地飞机制造厂迁徙至贵州大山中组建,隶属于011基地,承担歼六、歼七、歼教七等系列飞机生产任务!
![]()
工厂依山而建,车间与生活区分布在长7.5公里、宽3.5公里的喀斯特山沟中,包含山洞车间、砖混结构厂房及配套设施。部分车间采用隐秘设计,如编号“141”的山洞车间入口隐蔽,仅通过标识牌识别。
![]()
这个编号“141”的“山洞车间”,现已成为厂区最为知名的地方之一。许多外面来参观的朋友,这里是必去地点。“141”所在的大山被称为老虎冲。在群山之中,它并不显眼。在山脚,开出了一道高4米、宽3.5米的大门,大门上方挂了一块“141”牌子,其余便再无任何指示。
![]()
那么像这样的山洞车间里到底有什么呢?这在当年可都是绝密!因为这些“山洞”曾储藏了最重要、最尖端的飞机制造设备与装备,包括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前苏联进口的飞机制造设备等,车间内除了刷了墙漆,没有漏一滴水,掉一块砖,也未修缮过一次哦!
![]()
当年为了修建这些山洞车间,三线建设者们可谓是吃尽了苦累,从1965年起,总共投入了上千人,花费了3年时间,才打造出了云马厂这些“山洞车间”,这些车间使用了数十载,最终成了历史,而直到现在,只留下了最后的一个“141”车间!
![]()
山洞车间里面的工作条件也是非常艰辛的,多人从遥远的东北等地来到安顺,出现了水土不服,而且洞内没有白天黑夜,天亮进入洞中可以看到星星,晚上出来的时候,也可以看到星星,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来回在山洞,厂区和宿舍之间穿梭!为了中国航天事业,三线人奉献太多。
![]()
努力终究会取得回报,1970年9月18日,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架歼六Ⅲ飞机在贵州高原起飞。“中国低端的工业水平,是根本制造不出战斗机”的言论,被现实击得粉碎。后来又陆续研制生产歼教7飞机,“山鹰”教练机,为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
2019年10月,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对中国60年代中期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厂房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是是全国范围内对飞机主机生产现场保护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广的工业遗址。
![]()
如今,虽然这座三线厂已经已经搬离了这里,但是生活区依旧保留着大量的职工宿舍楼,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球场,菜市场等等,还是有不少老年职工生活在这里,可能是不舍吧!
![]()
他们当中可能本身就是曾经的建设者,也可能是从小就出生,成长在这里的二代,三代三线人,对于这里的情感是难以割舍的,即便是有些已经离开了这里很多年的异乡人,也不知多少次的梦回这一片大山沟!
![]()
未来,云马厂老厂区将建成三线文化公园、艺术家群落、影视拍摄基地、中国三线精神博物馆、三线主题酒店等,一名云马厂老职工说,“这里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发展旅游,也是对其一种保护。”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
回忆那段历史,可以说三线建设在那个年代,不仅是对贵州工业从无到有的贡献,更是对于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那个年代给我们遗留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今天的人去继承它,发扬它,比如三线精神!朋友们,你们觉得有必要打造成文创景区吗?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带着瓶盖儿去旅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