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振立先生于书法界声名鹊起的时间极早,远在上世纪 80 年代,便已获林散之、刘海粟等业界前辈的关注。在书法创作方面,他的表现亦是极为卓越,在全国书法展览以及中青年书法展览中多次斩获佳绩。
尽管如此,吴振立先生在书法领域的名气与地位,却并非广为人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不及他的部分后辈。这一现象的成因,或许与他长期坚守在书法圈边缘、秉持民间立场有关。然而,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吴振立先生为人处世极为低调的性格特质 。
![]()
于艺术领域,名声往往难以精准映照书法家的实际水平。毕竟,名声并非单纯由艺术造诣决定,其中还掺杂着诸多其他附加因素。诚如沙孟海于《近三百年的书学》里所阐述的观点:艺术的真正价值与作者名声大小,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不可混为一谈。
在我眼中,吴振立先生堪称一位书法实力远超其声名的书家。吴振立先生的书法创作,始终秉持着独特且连贯的风格。他以颜真卿行书为根基,书写过程自然流畅,同时极为注重情趣的营造,笔端之下尽显独特韵味 。
![]()
吴振立先生从事书法创作。其作品不以繁杂技巧吸引目光,只展现烂漫与从容。他笔下字迹有淡然之感,字的结体宽博,运笔轻巧灵动,整体质朴无华。看似平常的表象深处,蕴含着悠远沉静的独特韵味。
品鉴书法艺术,关键看作品气质,而非只看外在形态。从寻常人视角看,吴振立先生的书法作品或许有 “丑拙” 感,字的结体不规整,并非传统的美观样式。但其作品中的轻松意趣、灵动气韵和朴实特质,在书法艺术领域中难得且格调高。
![]()
现当代有不少书法家专注研习颜鲁公稿行书风格,吴振立先生是其中的突出者。近现代以来,靠学习颜体(包括楷书和行书)出名的书法家有翁同龢、谭延闿、华世奎、郭风惠、舒同等人。颜体书法笔法特点使初学者容易入门,但也容易让习字者陷入格调不高的俗套。
因此,从整个书坛看,研习颜真卿书法的人很多,可突破颜体既有范式,形成独特个人风格,作品还有强大审美感染力的书法家极少。从唐五代到清代,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有李青莲、杨凝式、何绍基、赵之谦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吴振立先生在颜体行书研习上取得的成就就显得十分难得。
![]()
吴振立创作行书,从颜真卿《祭侄稿》与《争座位》里汲取养分,融合金农、何绍基、谢无量笔意。其作品风格厚重拙朴,姿态烂漫洒脱。作品没有高高在上的庙堂威严感,而是充满山野林下的悠然自在之风。
吴振立研习颜体行书时,学习路径独特。他不按颜体书法常见的学习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通常人们学颜体,多关注颜真卿书法中肥厚的用笔和圆拱的体态,忽略了颜体字形在看似宽博结体下蕴含的紧凑精髓。吴振立没在笔画肥厚上用力过度,主要精力放在挖掘与呈现颜体书法的精神气质上。
![]()
吴振立先生借鉴颜鲁公笔法中的篆籀金石气,林散之老人曾说吴振立先生善于用笔。在字的结构方面,他改变颜体书法一味外拓的特点,引入内擫笔法,还适当吸取金农、谢无量的笔意,进行适度夸张变形。其书法风格寓雄健于拙朴,拙朴中又蕴含秀丽,姿态烂漫,自然之态尽显,达到了浓肆的境界。
因此,在创作观念上,吴振立与一般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人有很大差异,处于不同的审美层面。吴振立先生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对颜鲁公书法有独特的个性化解读。他不是增加颜体原有的特点,而是关注颜体所没有的特质,从雄健走向秀丽,从厚劲衍生出生拙灵动的风格。
![]()
吴振立先生的书法呈现出独特状态。其书法风格偏向展现性情,从风格构建角度看,已趋近于一种完整风格的成型状态。我们清楚,当一种风格确立后,若在此风格基础上做较大变动,就容易致使风格发生异化。
近年来,吴振立将行书转变为草书,试图改变书风,然而没有取得成功。他的行书一旦转化为草书,书法内容就显得单薄,趣味也随即消失。在我看来,吴振立的行书具有高雅意趣且充满性灵,类似 “小品文” 风格,这种风格不适宜随意向草书风格转变。
若吴振立想要创作草书作品,不能仅从现有的风格内部寻求突破,而是需要探寻其他方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