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佛山一位父亲疲惫的脸。
![]()
已经是深夜了,孩子屋里的灯刚熄,成堆的作业总算翻到了最后一页。
他划开手机,家长群里,一条关于春秋假安排的通知弹了出来,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他紧绷着的神经。
三天,不调休,听起来那么美。
![]()
可他眼前浮现的,却是孩子一个人被反锁在家,对着电视发呆的场景。
怒火混着委屈涌上来,他敲下了一行字,又删掉,再敲。
最终,那篇后来火遍全网,带着四个为什么不理解的帖子,就这样在一个普通的夜晚,被一个再也无法忍受的家长,发送了出去。
001
帖子像一颗石子,砸进了一片看似平静的湖面。
一夜之间,三百万的阅读量。
评论区里,挤满了无数个和他一样,在深夜里感到无力和愤怒的父母。
这些留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叹息。
![]()
我的孩子在托管班里看了一天动画片,老师就坐在旁边玩手机。
放假比上班还累,我请一天假要扣三百块钱,谁来补给我。
假期,这个本来充满阳光和草地气息的词,第一次变得这么沉重。
谁都记得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时的那种欣喜。
减负,素质教育,让孩子走出课堂。
这些词汇描绘了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
错开人山人海的国庆,带着孩子去看看秋天的田野,或者春日的新芽。
大家是真的期待过。
可现实迅速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通知是教育局发的,红头文件,充满了善意和关怀。
执行,却把所有压力都推给了学校。
学校又能怎么办,安全是第一位的红线,谁敢担这个责任。
于是皮球顺理成章地,又被踢到了家长的脚下。
![]()
就这样,一个本该是社会福利的礼物,在层层传递中,变成了一个无人认领,却又不得不接下的烫手山芋。
002
就在佛山的家长们为这三天空白时间焦头烂额时,三百多个广州玉岩中学的初一学生,正坐在开往珠海的大巴上。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他们兴奋的脸上。
这是去年三月的事情,三天春假,加上周末,凑成了一个完美的五天小长假。
学校的老师们,大概几个月前就开始规划路线,联系酒店,计算开销,还有那份厚厚的安全预案,每一个细节都得考虑到。
后来秋天,他们又组织了六百多人,去了更远的北京,长沙和韶山。
这是很多人能想到的,春秋假最理想的样子。
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眼睛去观察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禁锢在书本和试卷里。
![]()
但这种理想,太昂贵了。
它需要学校有极强的组织能力,需要老师们心甘情愿地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背后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玉岩中学的尝试像一个漂亮的盆景,精致,美好,却无法在每一片土地上复制。
绝大多数孩子经历的,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佛山那间教室里,几十个无处可去的孩子被集中在一起。
名义上是托管,实际上只是换个地方待着。
老师们轮流来看管,刷着手机,也说不出什么话。
孩子们有的趴在桌上睡觉,有的呆呆地望着窗外。
窗外,并没有田野和春天,只有另一栋高楼的灰色墙壁。
那个场景,被人形容为集体坐牢。
一个孩子,事后可能会忘记那天看了什么动画片,却很难忘记那种,被遗弃在空荡荡教室里的寂寞。
003
李老师关掉了那篇爆款文章,揉了揉太阳穴。
![]()
作为班主任,他比谁都理解家长们的愤怒,也比谁都清楚学校的无奈。
前几天开会,校长在台上也是一脸愁容。
放假通知下来了,很简单,就一页纸。
可配套的资源呢?
经费呢?
最重要的,是责任的划分。
他想起去年有个学校组织秋游,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摔倒,磕破了膝盖。
就这么一件小事,家长闹到教育局,校长写了无数份检查。
从那以后,学校里所有的集体外出活动,都变得异常谨慎。
现在,一个三天的假期,要把几百个孩子放出校门,谁敢签字?
万一出了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对学校,对老师,都是一场风暴。
硬着头皮组织,费力不讨好。
干脆彻底放手,又会被指责不作为。
最后,找个空教室,安排几个老师轮流值班,就成了那个唯一安全,也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知道这很敷衍,但他别无选择。
电话响了,是女儿打来的。
她一个人在家,午饭吃了泡面,现在觉得很无聊。
他心里一阵酸楚。
作为老师,他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到。
这个假期,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004
几十年前,也有一种叫做春秋假的假期,那时候它的名字更直白,叫农忙假。
一到季节,学校就会把孩子们放回家。
他们不是去玩的,是要跟着父母下到田里,割麦子,插秧苗。
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水泡。
那时的假期,是生产的一部分,是生存的需要。
没有人会觉得尴尬,因为它的功能和目的,无比清晰。
如今,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早已分不清五谷。
我们把一个农耕时代的制度躯壳,搬到了信息时代,却忘了给它注入一个新的灵魂。
这个新的灵魂应该是什么?
是观察自然,是社区服务,还是体验传统文化?
听起来都对,可谁来牵这个头呢?
有人提到了日本,他们的文化休日,会和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那些传承非遗手艺的小作坊联动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校外学习网络。
孩子们的假期,有无数个有趣的去处,而且大多是免费的。
还有美国的体验周,社区中心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项目,从编程到烘焙。
社会,主动接过了教育的这一棒。
我们的公共服务,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博物馆的运营时间,和孩子们的假期总是完美错过。
社区里,也少有能大规模接纳孩子的公共空间。
于是,这个假期变成了一场负担的转移,从学校,精准地甩给了每一个筋疲力尽的家庭。
家长们,没有三头六臂。
005
风波过后,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做出改变。
比如让每个班级在学校里认领一块地,种点菜。
听起来,倒也算是一种回归田野的方式。
也有商家,在春秋假期间主动关掉店铺,说要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但这些,终究是零星的浪花。
更大的背景是,那写到晚上十点半也写不完的作业,那周末排得满满当当的补习班,那看不见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升学压力。
只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还在,多一个春秋假,少一个春秋假,又有多大区别呢?
它更像是在一个高压锅上,开了一个小小的透气孔,但锅里的压力,一点也没减少。
那个在深夜里发帖的佛山父亲,后来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
也许,他只是无数个被推着往前走的家长中的一个缩影。
他那一晚的愤怒,点燃了一场大讨论,也照见了无数家庭的困境。
但天亮之后,他还是要叫醒孩子,催他快点吃早饭,送他去那个他拼尽全力想让他逃离,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的,教育的战场。
假期结束了,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