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个航母模型,是我们用瓦楞纸和KT板制作的航母模型2.0版和3.0版!我们的航母还能弹射飞机哦”。在太原市迎泽区“奇思妙问”科学教育成果展第七站现场,桃南小学五年级的讲解员指着展台上的“福建舰”模型,语气里满是骄傲。以“九三阅兵”为灵感源,学校五年级学生以“奇思妙问”为纽带,将国防知识与实践创作结合,用一个个亲手制作的武器模型,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少年强军梦”的创作热潮。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奇思启智:从“阅兵问号”到“项目选题”。“九三阅兵里的东风5C导弹发射的核心原理是什么?坦克的履带为什么是带状而不是轮胎?”在项目启动课上,学生们的奇思妙问写满了探究单。教师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疑问归类聚焦:有的组好奇“武器装备的进化史”,有的组想还原“阅兵装备的结构原理”,还有的组尝试用环保材料复刻“受阅武器”。最终,“国防装备模型的科学原理与创意”成为全年级的核心探究主题。
“我们组选了歼-20战机,一开始连机翼的角度都搞不清,查了阅兵视频和军事科普文,才知道那是‘鸭翼布局’。”五年三班的学生李木子乔说,从“只觉得战机帅气”到“能说出隐身战机隐身的原理主要是靠菱形外形和吸波涂料”,“问号”成了他们叩开国防知识大门的钥匙。
![]()
![]()
妙问攻坚:在“动手造武器”里解锁知识。模型制作的过程,成了一场“问题解决大赛”。为了还原九三阅兵里的99A坦克,学生们先锚定了第一个“问号”:“坦克的履带为什么是带状,不是轮胎?” 在项目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设计对比试验,探究了“无履带轮胎版”和“履带版”两个模型,在沙质托盘上运动的对比,“轮胎版总陷进去,履带版却能稳稳移动!”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履带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分摊压力!”
五年一班的马圣然同学在掌握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后,他自主设计了对比实验,探究了“坦克的履带为什么能适应复杂地形?”这一问题,并图文并茂的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
“航母模型小组”的挑战,更是一场“从疑问到知识落地”的升级战:他们先带着“航母甲板为什么分层”的好奇,用乐高拼出1.0版简易模型,摸清了舰岛、甲板的基础结构;接着他们利用已学的摩擦力的知识,在航母模型2.0版上加装了摩擦力制动系统;信心大增后,在项目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查了电磁感应的科普视频,最终用3D打印做出微型电磁轨道,给3.0版航母装上了的电磁弹射装置——虽然是简化版,但孩子们终于懂了阅兵里‘大国重器’的科技原理!
从履带的压强原理到航母的电磁弹射,学生们把阅兵里的“硬核装备”,变成了能亲手验证、和课本知识联动的“活课堂”。
“原来‘奇思妙问’不是瞎想,是带着问题找答案——我们做的不仅是模型,更是‘会说话的国防知识卡’。”项目指导杨老师说,学生们在“问-查-做-改”的循环里,把阅兵里的“硬核装备”变成了可触摸、能讲解的“学习成果”。
![]()
成果现场:在少年解说里传递国防温度。成果展当天,桃南小学五年级的展区成了焦点,从复刻九三阅兵方阵的“微型装备阵列”,到条理清晰的探究单、报告单,再到附带知识卡片的展板,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孩子们科学素养的飞跃!“这是我们做的‘东风快递’模型,”学生讲解员举着自制的导弹模型,流利地说出制作原理、射程、用途等知识,引来参观嘉宾的阵阵掌声。而展台上的“三代航母模型”,更是直观展现了学生们从“问装备”到“懂装备”的探究轨迹。
![]()
![]()
“孩子们用模型‘复刻’了九三阅兵的震撼,更用‘奇思妙问’读懂了‘大国强军’的意义。”桃南小学的项目指导老师表示,这场以阅兵为背景的项目式学习,让国防教育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手里的模型、心里的热爱”,更让“童心”与“家国”在实践中紧紧相连。
当少年的指尖勾勒出强军的轮廓,当好奇的目光聚焦于国防的细节,这场“国防硬核科技探秘”的项目学习 ,早已超越了模型本身——它是桃南学子用‘奇思妙问’串联起实验探究、跨学科学习、工程实践的科学学习成果,更是一堂把‘国防科技’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可理解’的生动国防教育答卷。”
来源:迎泽区桃南小学
供稿:杨慧
编辑:田田
审核: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