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陇原兴产业,科技赋能牧歌扬。近期,泾川县红牛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正高级畜牧师张小强获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者”殊荣。
![]()
今年37岁的张小强,从基层技术员到红牛产业“操盘手”,以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为乡村振兴奏响畜牧强音。
![]()
作为一名技术推广的先行者,张小强始终直面产业发展难题合力攻坚。针对泾川县肉牛产业长期存在良种化程度低,牛长得慢;养殖方式老套,疫病防控跟不上;生产体系不完善,效益上不去等突出问题。他深入全县14个乡镇开展系统性调研,走遍全县200多个行政村的肉牛养殖场(户)。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张小强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打破传统养殖观念的束缚,创新提出了“三改四配”综合养殖法。这一科学体系并非单一的技术点改进,而是系统性地重构了从饲喂方式、日常管理到疫病防控的整个生产体系,并强调与营养精准供给、数据采集分析、标准化操作流程、市场导向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为了让这一创新技术被养殖户系统接受,积极组建了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服务团队,创建“课堂+圈舍”的培训模式,课堂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技术;圈舍里,他手把手教大家操作。全株玉米青贮怎么储存、阶段性精准育肥怎么做、牛病怎么早发现…… 这些实用技术,他一遍又一遍地教,累计培训了 1000 多人次,推动红牛日增重提升8.6%,养殖效益提高13.2%。张小强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0 多万元,指导建成了 2 个千头规模的养殖场,为玉都、太平、罗汉洞等乡镇的15家老旧圈舍做了提升改造,为泾川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作为一名科技创新的践行者,张小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他认为产业要想长远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这些年,他一直思索着怎么用科技给红牛产业 “赋能”。经过实地调研,牵头建设了“平凉红牛数字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牛只生长监测、发情鉴定等智能化管理。他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带领团队实施雪花牛肉生产、品质育肥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针对产业需求,配合研发“润肠宝”“润肽宝”专用发酵饲料,有效改善牛只消化健康,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促进肌间脂肪(大理石花纹)的沉积,显著提升了牛肉品质和经济价值。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有力推动了平凉红牛产业从传统养殖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张小强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采用“外引种源+自建基地”模式,建立核心繁育场,平凉红牛基础母牛存栏量达300头以上。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800余头,实现户均增收700元以上。他还注重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遴选培育科技示范户50户,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真正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有效激发了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在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张小强始终不忘培养本地的技术骨干。这些年,他手把手带出了 20 多名技术能手,现已成为泾川县红牛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张小强长期致力于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主持或参与7项省、市厅级科技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平凉市领军人才”,发表学术论文8篇,牵头制定地方标准1项等。近期,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授予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者”称号。
十二载坚守,一心为农。张小强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陇原大地上书写了红牛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精彩篇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