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光的
平远老城焕新
平远县大柘镇老城区总规划用地面积达 60153㎡。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土地,涵盖老市场、平远县汽车站、拆除后的老粮仓、电子厂、原中医院等地块,散落着大量民国至建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周边环绕着凯旋广场、飞龙商场等商业设施,是平远县城名副其实的核心价值洼地,更肩负着老城复兴、优化市容市貌与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使命。
![]()
老市场骑楼街
![]()
CASE ANALYSIS
STYLE
老车站地块空间利用率低下,多数区域处于废弃状态,老市场内街被加建建筑堵塞,曾经的骑楼风貌已难觅全貌。
SQUARE
场地还存在约 10 米的标高差,老市场与老粮仓地块的地形衔接成为设计重点。
WORKMANSHIP
还好,场地内建筑价值层次分明,既有民国至建国时期的高价值骑楼街、新式建筑等 A 类遗产,也有构成骑楼界面主体的 B 类普通骑楼,通过科学分类研判,这些历史建筑成为老城活化的核心资源。
![]()
项目所在区域的现状兼具潜力与挑战。平城中路作为核心道路,仅 8-10 米宽的路面承载着高频交通需求,两侧建筑密集难以拓宽,而周边道路多为两车道。![]()
场地内部巷道混乱、违章搭建丛生,空间秩序亟待梳理。不过场地空间结构清晰、特色节点丰富,加之周边成熟的生活配套,为更新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
基于现状研判,项目确立了 “老城新活力,城市新引力” 的核心愿景,旨在打破老城破败、交通拥堵、业态低端、活力不足的困境,通过三大核心策略实现蜕变。
![]()
其一,微改造活化历史遗产,对 A 类高价值遗产完整保留主体结构与历史细节,对 B 类一般价值遗产修缮外观、优化内部,充分利用骑楼、老车站等资源打造特色创意街区,串联老市场与车站地块公共空间,构建平行于平城中路的步行文旅体验轴线。
![]()
其二,引入绿色共享技术打造新地标,在南侧地块规划约 4.5 万平的开放街区,包含新建负碳社区与老旧社区绿色更新项目,以光伏屋面、垂直绿化、自然通风等技术构建健康开放的绿色空间,置入社区服务中心与文体活动综合体,形成区域性地标。
![]()
其三,交通调整实现 “还路于人”,将平城中路第一小学路段规划为分时段步行区,两端设置交通接驳点,在中医院地块建设停车楼,通过人车分流提升儿童出行安全,打造慢行街区,破解停车难题。
![]()
总体设计方案以 “拆解 - 疏通” 与 “织补 - 填充” 为原则,构建 “T 型” 空间骨架:
老城乐游轴串联老市场与老车站地块,上水融合轴强化与南向城市空间的联系。功能上延续南北分区,北侧老市场、老车站地块聚焦商业文旅开发,南侧居住小区侧重社区服务与生活品质提升。
![]()
交通组织形成 “双车道 + 单车道 + 步行街区” 的多层次体系,公共空间则以街道、院落、开放绿地、架空休息区串联成网,打破原有闭塞格局。
具体地块的更新改造各有侧重。老市场地块以 “疏通脉络、复活老街” 为核心,拆除后期加建的无价值建筑,打通被堵塞的骑楼内街,在南侧置入带院落的新建筑体块,形成连续宜人的公共界面,通过修缮加固让尘封的老街重焕光彩,围绕主街与骑楼内街打造 “游购娱” 一体化文旅片区。
![]()
老车站地块聚焦 “通达新场所”,清理侵占内院的杂乱建筑,保留车站站房、办公楼等核心遗产,以连廊串联场地形成广场界面,衔接高差地形,构建联系周边地块的空间节点,让荒废的车站变身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
老粮仓地块则以 “开放领先绿色地标” 为目标,在最小拆除代价下打通南北路网,规划负碳社区与文体活动中心,以光伏屋面提供清洁能量,通过起伏的建筑形态呼应远山,打造开放绿地与公共服务兼容的绿色街区,与历史城区和谐共生。
![]()
从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到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从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到公共空间的重塑营造,平远县大柘镇老城片区更新项目以尊重城市肌理、保留城市记忆为根基,通过科学规划与精细设计,让破败老城蜕变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新引力,为粤东县域老城多元更新树立全新范式。综合来源:平远县县城老城中心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