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米汽车安全事故,将小米和小米掌门人雷军推向了舆论风口。
先是今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使用智驾功能行驶时,遇前方施工现场障碍物后发生碰撞,此后车辆发生燃烧,车内3名女生不幸罹难。
家属质疑,AEB系统未识别锥桶,且驾驶员仅2秒反应时间难以接管等。
![]()
就此事故,雷军第一时间回应。
![]()
9月,小米宣布召回11.7万辆标准版SU7。原因是,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10月13日的一起交通事故,小米再次成为焦点。这天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交通事故,致驾驶员死亡。
![]()
事故当天,雷军在其微博上转发了小米SU7 ultra嫩芽黄图片,配文“阳光下更好看”,被批冷漠。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起相隔不到200天的事故中,小米SU7的车门打不开均为核心争议焦点,雷军的过往讲话被“考古”:
“速度不仅仅是一样参数,而是一种信仰。”
“一家大的车企董事长告诉我,智能电动汽车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我们在产品定义的第一条就是,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10月16日,第一财经发文称,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
第一财经的这篇文章提到,在首款量产车正式上市至今一年半的市场考验下,“营销鬼才”雷军风评迎来了彻底地反噬。从重“用户体验”的3C产品延伸到“人命关天”的汽车领域,大众对小米汽车品牌过度营销的耐心正在加速被消磨,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已经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某汽车品牌头上。一场场惨烈的事故、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消逝后,有网友开始质问,小米汽车“到底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在雷军宣传最多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是绝对的主旋律,而恰恰对汽车而言最重要的安全却经常被忽视。
也就是这天,雷军在行业大会上呼吁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
![]()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一片哗然。
10月18日,《浙江日报》潮新闻发表评论称,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有意思的是,小米曾因雇佣水军被罚的旧闻近期在网络再次引发热议:2018年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称,“当事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4月1日开始对消费者在其公司所有的网上小米商城、米家有品、有品、小米有品购买商品后进行的评价,存在删除差评以及重复好评,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雷军呼吁抵制网络水军的声浪,并没有让小米从舆论漩涡中抽离,反而接连陷入新的舆论漩涡。
近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咨询小米客服后得知,小米巨省电空调中的“巨省电”仅是空调系列名称,并非代表空调性能指标。
![]()
对此,《解放日报》旗下上观时评指出,若听任这种因系列名称引发的误解持续影响市场选择,对于恪守本分、诚信宣传的竞争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不公,长远更可能催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它会侵蚀消费者的信任根基。
在小米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卷入的虚假宣传风波中,部分车主认为小米的解决方案缺乏诚意,其中一位江苏的车主此前对小米汽车发起诉讼后,作为被告的“江苏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连续提出管辖权异议,主张案件应移送至小米汽车宣传主体所在地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
这被外界解读为小米试图在程序上设置障碍,增加消费者维权难度。最终,一场双方本可围绕产品功能与宣传真实性展开的对话,演变为企业在法律层面与用户的对立。
10月26日,新华社旗下《半月谈》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的评论文章。文章尖锐批评:部分企业采用“饭圈理论”经营用户关系,将部分消费者异化为“信徒”,这种智力怠惰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矮化,更是对企业运营风险的严重忽视。目前,该篇评论内容已无法打开。
11月14日,经济观察报以《小米之“惑”》为题,深刻剖析这家巨头企业在舆论场陷入信任危机,将小米推至更深的品牌迷惑之中。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有的媒体发布涉及小米问题的报道后,相关记者的邮箱中收到了一些用粗俗内容辱骂他们的邮件,甚至还有人向12345热线对该媒体进行举报。
经济观察报的这篇文章提到,在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中,小米始终徘徊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之间,一边是以性价比利刃切入市场的价格屠夫,另一边是对标苹果、对标特斯拉的高端玩家。这种双重倾向,使得小米的品牌定位长期处于一种模糊而矛盾的状态。
2011年,雷军在发布小米首款手机时的着装——黑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标志性造型如出一辙。这种刻意的形象塑造,为雷军赢得了“雷布斯”的初步市场印象。
文章还提到,小米是制造流量的高手,这与雷军深刻理解互联网和他对互联网公司有广泛投资不无关系。从“风口猪飞论”到“估值快速论”,从“投资马云和马化腾”到“雷军与董明珠打赌”,小米创立至今牵涉过无数流量话题,其中很多话题的爆火得益于雷军个人IP。
在2013年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提出赌约,他相信五年之内小米营业额将超过格力,董明珠回应称不可能。这是雷军成功利用董明珠为自己和小米吸引流量的一个高级策略。
在这场赌约中,小米采取了“非对称比较”的策略。上述家电和科技产业投资人士表示,董明珠没有看出雷军的比较陷阱,小米本质是一家品牌电商公司,很多单项产品的规模就比空调市场的整体规模大得多。若正面比较,小米商业能力与阿里、京东比,手机与苹果、华为、三星比,电视与海信、TCL比,空调与美的、格力、海尔比,小米都是二流选手。但若用互联网营销整合在一起,小米是超一流选手。
过去十几年来,小米通过人设打造、粉丝社群、概念包装等方法,构建了高效的流量获取体系。在跨界造车后,小米将这套流量打法更是运用到极致。
小米这种行业标杆级的营销策略,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一档节目中曾感慨:“不要跟雷军比营销,这个我们比不过他,他把小米手机卖成这样,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人。”
![]()
在一片质疑声中,笔者注意到,雷军最近在微博中常提到“安全”二字,诸如“好的产品会说话,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从造车之初,我们对安全一直非常重视。”
![]()
雷军今天的博文,还附上小米su7去年的安全性评测的成绩,提醒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另外,SU7还获得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颁发的2024年最佳结构奖和2024年中国十佳车身。
![]()
不过,不少网友对此并不买账,在微博下面评论:
嘴上说的可是好看重要,现在又是安全,到底哪句是真的?
小米固然安全,但在路人眼中,小米汽车就是危险信号,远离小米汽车。
老板,不要一直宣传你的速度如何了,参加什么大赛了,多少秒了。
质量再好也架不住事故多啊,这才是目前问题的关键。
鬼信你。我记得你说造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别抵赖,网上大把视频的。
我以为只有阿Q玩这招,雷总也这样玩与民同乐啊。
命是自己的,奖项荣誉说给企业听的,测评机构不会因为你车祸或者车辆故障赔偿你一分钱。生命至上,非好看第一。
关键面对几起打不开车门 烧死人的事故 完全闭口不谈 就这个态度 哪里是企业家 只是一个商人罢了。
现在小米亡羊补牢,不断宣传自身过硬的安全保障,虽然不算晚,但声浪很低,效果大打折扣。深刻的教训,希望小米好好反思。
但确实事故太多,这些所谓的证书都可以花钱买到,还是要回归到造车本质,保证安全的前提为用户实打实的省钱。
![]()
![]()
![]()
![]()
![]()
![]()
![]()
在一条“雷总要加大法务部投入,外面太多黑子了”的评论下面,有数十条回复。
![]()
当然,也有不少评论是支持雷总的。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一个不能接受批评、喜欢表演的企业,不会好到哪里去,更别带上“民族”二字。
希望小米越来越好,小米汽车越来越安全,性能越来越强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