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又“翻车”了。
这次不是手机发热、系统卡顿,而是小米汽车刚上市就爆出“穿孔机盖”造假门。宣传时吹得天花乱坠,交付后车主发现所谓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内部结构和普通版几乎没区别,散热风道?压根不存在。
![]()
更让人寒心的是小米的回应:“雷军说过‘有点小贵,不推荐买’,所以我们不算骗你。”
这话一出,全网炸锅。网友怒怼:“既然不推荐买,干嘛拿出来卖?还标高价?”这哪是澄清?分明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
事情本可以体面收场。车主发现问题后建群维权,态度理性;小米若诚恳认错、全额退款或换装真材实料,口碑或许还能挽回。
可它偏要走最损的路:先拖五个月,开庭当天突然甩出84页“证据突袭”,硬说“我们提醒过你别买”,试图用法律话术洗白营销欺诈。
![]()
这种操作,暴露了小米骨子里的傲慢:技术可以吹,用户可以糊弄,只要法务够强,就能把“虚假宣传”包装成“表达不清”
雷军向来擅长“造词营销”,“参数拉满”“体验越级”“对标保时捷”……一套话术下来,产品还没上市,粉丝已热血沸腾。
可当现实照进理想,滤镜碎了一地。SU7 Ultra的碳纤维盖,宣传图里风道贯通、结构重构,实车却只是贴了层碳纹膜加一块塑料板。这不是“表达不清”,是赤裸裸的货不对板。
![]()
更讽刺的是,一边在法庭上咬定“没承诺性能”,一边在发布会上高喊“结构全改”“轮毂直通风道”。消费者信的是发布会,不是事后甩锅的答辩状。
雷军若真觉得这配置“不值”,当初何必花大篇幅重点推介?又何必定价4.2万?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打法,正在透支小米十年积攒的信任。曾几何时,“为发烧而生”、“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是小米的金字招牌。
![]()
如今却越来越像一家精于算计的营销公司:用极致话术抬高预期,用法律条款规避责任,用积分补偿搪塞不满,把用户的热爱,当成可收割的流量
当然,小米并非一无是处。
YU7压铸件拿国际大奖,双十一手机销量登顶,说明其技术底子仍在,市场号召力犹存。但问题恰恰在这里:越是成功,越不能把用户当韭菜
![]()
你可以在工艺上创新,但不能在诚信上偷工;你可以在定价上高端,但不能在宣传上造假。
商业社会的基本逻辑是: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如登天。今天车主起诉的是一块机盖,明天公众质疑的,就是整个小米生态。
当“雷布斯的话可信度,不超过10%”,成为网络梗,再响亮的销量数据,也掩盖不了品牌信誉的裂缝。
![]()
值得警惕的是,小米似乎陷入一种“危机循环”:出事→道歉→补偿→再出事。从手机系统广告泛滥,到智能家居品控争议,再到如今汽车宣传翻车,每一次都靠“米粉情怀”勉强过关。可情怀不是无限额度信用卡,刷多了会爆。
雷军常说:“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
但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尊重人心。若连基本的诚实都做不到,再炫酷的技术、再漂亮的财报,也不过是沙上筑塔。
小米站在了十字路口:一边是靠话术和流量继续“快跑”,一边是回归初心、用真实产品赢得长期信任。选哪条路,决定它能走多远。
毕竟,消费者可以原谅一次失误,但不会永远为“讲故事”买单。当滤镜褪去,唯有真诚,才是最好的营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