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国家药监局通报的48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名单,又一次在行业内外掀起不小的波澜。仔细翻阅这份名单,从芦荟胶到染发膏,从足浴粉到防晒喷雾,品类之多、品牌之杂,令人咋舌。
![]()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挂牌公司兰亭科技旗下产品“TOP TIME抗皱紧致舒缓雾化精华水”和知名微商公司黛普集团的产品赫然在列,原因竟是菌落总数超标。
公告显示,由兰亭科技备案的“TOP TIME抗皱紧致舒缓雾化精华水”在莆田市涵江区名妆依人化妆品店销售,经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测,其菌落总数为1.7×10³ CFU/ml,超出国家规定的≤1000 CFU/ml限值,不符合相关标准。
事实上,这已是兰亭科技短期内的第二次“爆雷”。前次(2025年7月28日)因广告违法遭深圳市监部门处罚(深市监坪处罚﹝2025﹞坑梓58号),此次则直接因产品菌落总数超标上榜。从宣传失序到产品安全失守,问题步步升级。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本应在品控与合规上作出表率,如今却屡屡触碰红线,其内部治理的有效性令人质疑。
菌落总数超标,看似只是一个技术指标,背后反映的却是生产环境、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松懈。消费者用在脸上的东西,连最基本的卫生安全都保障不了,谈何“科技”、谈何“品质”?
![]()
与此同时,邛崃市临邛镇黄林美发店销售的“蜗蜗营养发膜”,经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检测,菌落总数为200000 CFU/g,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000 CFU/g限值,不符合相关标准。该产品备案人为广州蜗蜗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企业为广州黛普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蜗蜗微商由张越于2014年7月创立;其发膜产品曾宣称“3个月实现月盈利千万”,2017年时被曝年销售额超12亿元,品牌估值在不到4年内达到2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名单中,菌落总数超标成了重灾区。从广州依莱丽的芦荟胶,到成都金凯龙的多款浴足粉,超标倍数动辄几倍、几十倍,甚至有的高达近千倍。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暴露出部分企业生产环节卫生状况的堪忧。化妆品是直接接触人体的产品,微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导致产品变质,更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过敏等健康问题。企业对此等闲视之,无异于拿消费者的健康当儿戏。
另一大突出问题集中在染发、防晒等特殊用途化妆品上。“成分比对”不合格成了高频词——要么是偷偷添加了未标识的染发剂、防晒剂,要么是该有的防晒成分压根没检出。例如,佳桐、威蒂娜、意大利葆缇嘉等多款染发膏,均被检出标签未标示的染发剂;而碧素堂、琪瑟、ANGEYI等品牌的防晒霜,则被发现实际未含有其宣称的防晒成分。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是虚假宣传,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裸欺骗。消费者根据标签选择产品,结果用到脸上的却是“配方盲盒”,安全风险可想而知。
此外,通报中也出现了进口产品的身影,如拉脱维亚的施丹兰面膜被检出铅含量超标。这说明问题并非国产独有,监管的视线已经同等覆盖所有在市场流通的产品。无论出身何处,只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就必须遵守中国的法规标准。
每次公布类似名单,总像一阵风,吹过便散。涉事企业或被要求下架、召回,或被处以罚款,但行业整体乱象是否因此得到根治?我们不得不打一个问号。对于兰亭科技这类公众公司,以及年销售达10亿元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蜗蜗电商而言,频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已不仅是损伤品牌声誉,更是其资本道路上足以动摇根基的“阿喀琉斯之踵”,直接关乎投资者的信心与市场的估值。资本市场看重的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合规性,连产品安全这一基本盘都守不住,又如何让市场相信其长期价值?
监管的“牙齿”需要更锋利。光靠定期抽检和事后通报恐怕不够,必须辅以更严厉的惩处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同时,企业也必须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将质量安全真正视为生命线。尤其是那些有志于品牌长远发展的企业,更应珍惜羽毛,扎实做好产品,而不是在营销概念上花样翻新,却在品质底线上不断失守。
图源:淘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