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夜间,乌克兰国防部公布的野外发射视频显示,多枚“火烈鸟”导弹从机动发射架升空,直奔俄罗斯境内及被占领土的数十个军事目标。
此次行动并非孤立打击,而是乌军精心策划的体系化攻势,除“火烈鸟”外,数十架无人机与 “鲁塔” 导弹协同出击,先后摧毁克里米亚石油码头、扎波罗热俄军指挥所,以及距莫斯科仅380公里的奥廖尔热电厂。
这座为俄西部军工企业供电的关键设施,一周前刚遭乌军 “海王星” 导弹袭击,此次再遭“火烈鸟” 重创后,当地居民证实 “全城大面积停电,爆炸声持续数小时”。
被外界称为 “乌克兰版战斧” 的 “火烈鸟”,其性能参数足以颠覆战场格局。
这款由FirePoint公司研发的巡航导弹,射程可达3000公里,远超美国“战斧”的2500公里,1150公斤的战斗部是后者的两倍有余,950公里的时速使其能快速突破防空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独特设计,固定弹翼简化了生产工艺,将发射准备时间压缩至15分钟,背负式发动机布局降低了制造成本,恰好适配乌克兰战时量产需求。
泽连斯基8月宣布导弹测试成功时,原计划2026年初量产,而在西方援助缩水的压力下,量产时间表已提前至2025年底。
![]()
10月下旬,他证实 “火烈鸟” 与 “鲁塔” 导弹已投入实战,后者作为一款兼具侦察与打击能力的巡航导弹,时速可达500-800公里,曾成功袭击250公里外的俄海军设施。
两款国产武器的协同运用,标志着乌克兰已构建起多层次远程打击体系,此前 “火烈鸟” 袭击俄罗斯黑海沿岸图阿普谢港,导致俄原油出口运输受阻,印证了其对能源关键节点的打击效能。
乌军的远程打击引发俄方强烈反制。俄罗斯国防部通报11月14日凌晨动用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等武器,对乌克兰能源及军工设施发动第6轮大规模打击。
但俄方战报仅提及摧毁130架乌军无人机,对 “火烈鸟” 导弹袭击刻意回避,与奥廖尔州官员 “无人机残骸引发小火灾” 的说法形成矛盾,而开源情报显示该热电厂主体设施已遭重创。
![]()
这种攻防博弈正改变战场形态,俄军持续打击乌能源与军工设施,试图复刻 “冻死战术”。
乌军则以国产远程武器精准打击俄后方军工供电枢纽、石油存储设施,一周内已摧毁俄 5600 万吨炼油产能。
更关键的是乌军打击目标已从边境延伸至俄腹地,奥廖尔热电厂、萨拉托夫州炼油厂等纵深目标的遇袭,意味着俄乌冲突已进入 “后方互击” 的新阶段。
这款明星武器的背后潜藏争议,乌克兰反腐败当局已对FirePoint公司展开调查,怀疑其抬高零部件采购价格、夸大生产数量,这与欧盟 “捷克弹药倡议” 中暴露的腐败问题形成呼应。
该倡议下部分企业收取的佣金是乌方机构的四倍,导致炮弹单价虚高。FirePoint 公司虽否认存在不当行为,但战时军工腐败无疑会削弱乌克兰自主武器研发的可持续性。
在西方援助体系裂痕加剧的背景下,“火烈鸟” 的实战表现既是乌克兰的破局之举,也凸显其困境。
欧盟对乌军事援助较年初下降 60%,美国军工库存告急,155 毫米炮弹月产量仅 3250 枚。
乌克兰加速国产武器研发,本质上是被迫的生存选择。
随着冬季来临,俄军大概率会加大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力度,而 “火烈鸟” 能否保持量产规模、突破俄军强化后的防空体系,将成为影响冬季战场走向的关键变量。
这场围绕远程武器的博弈,早已超越单一装备的对抗。
乌克兰用国产导弹证明了 “没有西方援助也能反击”,俄罗斯则需应对后方安全压力,俄乌冲突的烈度与辐射范围,正被这些 3000 公里射程的 “火烈鸟” 持续改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