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 “航空学家” 网站依据社交媒体流传的清晰照片,披露了中国攻击 - 21 舰载隐身无人战斗机的最新试飞动态。该装备曾在 “9.3” 阅兵式上崭露头角,此次试飞中,机翼下扰流板与尾部拦阻钩同步展开,明确指向着舰试验这一核心环节。
![]()
攻击 - 21 作为全球首款进入实用化试飞阶段的舰载无人战斗机,其技术突破意义重大。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海军装备体系在舰载无人战斗机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舰载无人机领域超越传统军事强国。
攻击 - 21 技术源于攻击 - 11 隐身无人机,但并非简单改进。二者虽都采用大后掠三角翼与机身融合的飞翼布局,取消传统平尾和垂尾以降低雷达反射面,但攻击 - 21 围绕舰载需求进行了细节重构。
![]()
在隐身设计上,攻击 - 21 机体尾部采用扁形三角尾喷口与 S 型气道组合,从物理结构上阻断雷达对发动机燃烧室的直射;背负式进气道优化设计,压缩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具备全向隐身能力,形成完整隐身作战体系,可在现代防空体系中隐蔽突防。
机翼设计方面,攻击 - 21 后缘设 3 组舵面,机翼有明显折叠痕迹,这是其舰载定位的直接体现。折叠机翼为航母甲板和机库节省空间,是舰载机区别于陆基机型的关键特征。动力系统升级显著,最大推力从 50 千牛提升至 80 千牛,最大起飞重量跃升至 20 吨量级,载弹量从 1 吨级提升至 2 吨级。大航程搭配内置弹舱,使其能执行侦察监视和多种打击任务。
![]()
飞翼布局带来隐身优势,也对飞行控制提出高要求。攻击 - 21 航向稳定性依赖创新气动设计。机翼外侧扰流板兼具减速与横滚控制功能,三组核心舵面分工协作。内侧升降副翼、外侧升降副翼和开裂式阻力方向舵形成多重控制冗余。内外升降副翼上下差动提供偏航力矩,开裂式阻力方向舵常规飞行时闭合,减速或调整航向时对称展开,产生阻力差。其与机翼外侧扰流板控制效率达 60%,远超传统垂尾。
舰载机着舰风险高,无人机自主着舰更是难题。攻击 - 21 着舰试验依赖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着舰技术。该系统通过着舰引导系统、机载飞行控制系统与数据链实时协同,实现精准着舰,降低事故率,突破有人机对飞行员生理极限的依赖。与美国已停止发展的 X - 47B 相比,攻击 - 21 已迈入实用化阶段。
![]()
未来,攻击 - 21 将列装 “福建” 舰与 “四川” 舰,成为核心作战力量。它能延伸航母打击群作战半径,使任务模式更灵活,形成 “无人 + 有人” 协同作战体系,提升单舰战力,推动我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飞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