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与原乡土的对话
论地方性写作的价值重估
——从“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高校研讨会谈起
胡佳音
资阳与绵阳,因一个共同的“阳”字,它们如同一对双生的叶脉,在文字的根系里有着天然的牵系。当文学的星光掠过两地的山川,当文字的热望穿透地域的界限,这份牵系便从字典里的偏旁部首,成长为跨越涪江与沱江的精神桥梁。
在新荷初露、夏木成荫的美好时节,一群激情满满的资阳作家,带着他们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沱江流域的泥土气息与“蜀人原乡”的精神胎记,首次步入位于绵阳市内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学术殿堂。
![]()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场颇具象征意味的文学事件,它标志着一种长期处于“自在”状态的地域性写作,开始寻求与学院派学术视野的“自觉”对话。这场邂逅,远非简单的作品品评,其深层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代文学格局中“地方性”与“普遍性”、“创作实践”与“理论观照”之间如何互构共生的绝佳样本。
作为地方作家,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内在的焦虑。一方面,我们的写作根植于本土独特的文化地理空间,拥有鲜活的第一手经验与情感温度,成为我们作品的生命力之源;另一方面,却又担心我们的着笔会陷入琐碎叙事,难以跃升为具有普遍人类关怀的文学表达。资阳评论家吴杰的评论集《自说自话》其名本身,便隐喻了这种处于临界点的状态——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尚未被完全规训的言说。
![]()
那么,对资阳作家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讨会,有着怎样的价值?
从理论映照的角度看,地方作家作品走进高校研讨,就仿佛是为这些“自说自话”的文本提供了一面多棱的理论之镜。在这里,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们凭借其专业的学术工具——从叙事学、符号学到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对资阳作家们的文本进行细致剖析,使其散落的“文字碎片”折射出更为夺目的“智性光芒”。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是一种“镜与灯”式的映照。理论之镜,照见了文本中作者自身都未曾全然察觉的潜在结构、文化密码与美学价值。同时,它也如同一盏灯,为创作者校准航向,使其从经验的“原点”出发,却能驶向更为广阔的意义海洋。正如资阳作家唐俊高在作品中大量采用的四川方言俚语,便超越了单纯的语言风格分析,触及了“方言叙事如何作为抵抗语言同质化、保存地方精神世界的诗学手段”这一前沿文学理论命题。
从地方文学的“边缘”处境看,高校研讨为地方作家作品提供了“第三种视角”。在传统的文学地理中,存在着不言自明的“中心”与“边缘”。都市文学常常占据话语高地,而基层写作则易被贴上“乡土”或“区域”的标签,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完成了一次对“边缘”写作的价值重估。
![]()
当都市文学沉浸于对现代性困境与个体异化的反复言说时,以“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为代表的地方性写作,正以其未经充分修饰的“现场感”,记录着中国社会最为广袤和深刻的嬗变:乡村振兴中传统伦理的变迁、工业文明对乡土生态的重塑、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这些议题,因其根植于“原乡”土壤,反而让我们通过这个特殊的“锁孔”,窥见了人类共有的那个普遍的房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地方文学的价值在于提供“第三种视角”——它既超越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俯视,也区别于纯粹民间的混沌表达,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共情的、内在于生活的临界点。这个视角,是对单一现代性叙事的重要补充,是文学保持其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根本所在。
从重构写作坐标系的角度看,地方性写作常常被称作“野路子”,而高校象牙塔里的研究,被大家视作“正路子”。那么,地方作家该怎样校准自己的写作坐标?高校研讨会带来的最深层次启示,在于它勾勒了一种理想的文学生态:创作与理论、地方与学院之间“双向滋养”的良性循环。
对于地方作家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写作坐标系。一是“向下扎根”,保持文学的体温与野性。这要求作家拒绝将“乡土”简单地符号化为怀旧的“诗意他者”或猎奇的“苦难标本”,而应具备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耐心,沉入生活的现场,触摸人物的精神内核,让每一个故事都成为丈量时代体温的标尺。二是“向上生长”,拓展认知的边界。高校专家学者们对“新乡土文学”“新现实主义”等理论脉络的梳理,为地方写作提供了接入文学史传统的通道,使其创作从“写什么”的本能冲动,迈向“为何写”以及“如何写得更好”的方法论自觉。
这个过程,并非是让“野路子”皈依“正路子”的规训,而是二者的一场“合谋”与“合体”。理论的“正路子”为创作的“野路子”提供视野、深度与秩序;而创作的“野路子”则为理论的“正路子”注入源头活水、鲜活案例与突破规范的勇气、个性化的表达。最终,优秀的文学正是在这种张力中诞生——它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星空的照耀。
我们欣喜地看到,“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正以“原乡”为精神原点,从蜀地文明土壤中蓄势而起,从濛溪河万年文明的回响里,将沱江风土与巴蜀文脉熔铸于笔端。从唐俊高作品研讨走进中国作协,到欧阳明荣获“小小说金麻雀奖”,到舒朝水文学评论专著获省文联“百佳推优奖”,再到王平中、吴杰、梁朝军、汪古翔等作家在各自领域的成就,都展现了资阳这支文学新军的活力。
![]()
借用一句话来类比:“双向奔赴的,才是爱情。”此次高校研讨会,正是文学与时代、创作与理论的一场“双向奔赴”。“资阳·蜀人原乡作家群”作品研讨会的成功,不应该只是一个偶然的文学事件,而应成为一个可复制的范式。我们期望,这种对话能成为一种常态,建立起“基层—课堂—创作—研究”的联动体系。让象牙塔里的星光持续闪耀,照亮泥土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也让民间最最丰沛、最最生动的声音,能够攀上理论的枝头,绽放出兼具地域特色与普遍关怀的文学之花,最终在中国的文学星图上,勾勒出那个独属于我们资阳“蜀人原乡”清晰而璀璨的精神星座。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佳音(资阳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