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孩子越来越叛逆了”“你翅膀硬了是不是”,你肯定也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不好好学习是叛逆;成绩下滑是叛逆;跟老师家长顶嘴是叛逆;沉默寡言还是叛逆....
当父母的说法、经验在孩子面前变得有去无回,「叛逆」就成为青春期孩子们的专属标签。
亲与子像被隔绝在两个互不相通的房间,孩子在经历着某种痛苦,家长却始终无法抵达那里。
![]()
![]()
成长的必然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尝试表达自我,他们质疑规则、探索个体价值。可偏偏也是这个时候,孩子们又面临着最严格的“规训”。
一层有400位学生的教学楼里只有6个蹲坑、每天十三四个小时的高密度学习、不允许走动的课间十分钟、你和所有的伙伴都是竞争关系.....
如厕困难、睡眠不足、被封印的时间和人际关系的极大困难。我们在建构这样的生活时,孩子的需求似乎是最无足轻重的事,哪怕这些是作为一个“人”的正当的需求。
![]()
一切都可以为了更好的成绩让步,等过了考试这道坎,未来有的是机会体验生活。
可青春也只有一次,当重重限制与自我意识觉醒碰撞,产生矛盾几乎是必然事件。
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却又找不到出口。看似 “叛逆” 的行为,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
将青春等同于 “叛逆”
是成年人的“懒政”
一句“少玩手机,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孩子就能愤然摔门而去,家长错愕于孩子的不懂事、不尊重。
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孩子到青春期了,他叛逆了。
「叛逆」这个词太过轻易地总结了孩子的异常,也太过轻易地掠过我们跟孩子交流之间的问题。
“孩子叛逆,长大就好了。”
这种思维惯性可能会导致我们忽略“那扇门”背后的无助——我很累,我需要一点空间,我希望你能看见我的难处。
![]()
▲ 图源:新世相专访梁鸿
“这一代孩子们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被忽略的程度,他们在忍受,我们却只看到叛逆”。
作家梁鸿在走访了很多被情绪问题困扰的家庭后这样写到。
一株奋力挣脱花盆束缚的幼苗,我们看到它倾斜的枝叶、凌乱的根须,也不能忽略它渴望伸展、向往阳光的真实心愿。
只有这样,这株小苗才会长得正、行得端。
![]()
亲子关系也需经营
以前有句话,在家人面前我们是最放松的,可以卸下防备,把所有缺点都呈现出来。
梁鸿却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亲子关系需要经营,它并不是天然的,它更需要智慧。
逛超市时,烤肉试吃的队伍很长,一位妈妈带了两个小朋友在排队。等排到他们的时候,第一锅烤肉刚好分完,第二锅要再等10分钟。
孩子感到失落,小嘴一撇开始抱怨。此时,你会怎么做?
这位妈妈见状,眼睛亮晶晶的欢呼:“太好了!我们可以吃到最新出锅的肉啦!”
听到妈妈这么说,孩子也肉眼可见的开心了起来。
真正的亲子沟通,不是家长单向输出道理,而是双方平等的情感共鸣。
跳出 “纠错者” “规划者”的角色,一切可能就会慢慢改变方向。
“叛逆” 的外壳下,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被接纳的独一无二的柔软内心。
愿亲子间的两颗心,终能离得越来越近
逛小红书,分享最新选书攻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