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捷报一个接一个,可为什么自己的钱包却越来越瘪呢?前几天有个粉丝给我发消息,说他现在连哭都不哭不出,200万买的房,首付50,银行贷款150,房贷还了20万,绝大多数都是利息,现在110万卖了,还要问亲戚借50万才能还清房贷利息,大家都知道买房借点钱很正常,谁能想到卖房也要借钱?别觉得这个例子很夸张,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从“买不起房”到“卖不起房”,真就隔了三年。这三年里,工资没见涨多少,岗位是越来越少,年轻人卷成麻花,中年人说被优化就被优化;可花钱的地方一点没少,孩子补习班不能停,停了就怕跟不上;老人医药费不能省,医院的账单比闹钟还准时;物业费、水电费、车险,哪一样都像催命符。
现在最惨的是谁?就是那些曾经掏空6个钱包买房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背着几百万的房贷。父母的养老钱投进去了,自己的青春搭进去了,本想着房子能保值增值,结果成了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前觉得中产是个光环,现在才知道,中产就是块夹心饼干,上面是房价物价,下面是收入底线,一捏就碎。
![]()
为了活下去,很多人都在硬扛。有人下班跑滴滴,跑到凌晨两三点,有人把市区的大房子卖了,搬到郊区小房子,剩下的钱还房贷;有人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夫妻两个轮流用一个视频网站会员;普通人的日子,从来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咬牙硬撑。
一边是日子紧巴巴,一边国家发展的消息却全是好消息。芯片产业,以前被卡脖子,现在华为Mate60直接带着麒麟芯片回归,不用看别人脸色;新能源产业,比亚迪都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欧洲街头跑的全是中国产的电动车;国防军工更不用说,航母一艘接一艘,歼-20编队巡航,谁还敢随便欺负咱们?
这就奇了怪了,国家越来越强,为什么普通人的经济体感却越来越冷?问题到底出在哪?根子就在“收入”两个字上。国家的经济在升级,但钱包没跟上升级的节奏。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每年涨5%左右,工人的工资每年也涨4%-5%,基本上生产率涨多少,工资就涨多少。那时候日本工人号称“终身雇佣制”,收入稳定,消费也敢花钱,所以经济越涨越旺。
![]()
韩国也差不多,90年代韩国半导体产业爆发,三星、LG这些企业起来了,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工人工资年均增长5.8%,几乎持平。所以那时候韩国中产崛起,大家有钱买房买车,消费水平蹭蹭涨。
过去十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不少,特别是制造业,比如新能源电池、光伏这些行业生产率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但工资呢?十年涨了大概1.5倍,跟生产率的涨幅比,差了一大截。
可能有人说,我们收入总比东南亚高啊,越南工人一个月才3000块,咱们工厂工人都能拿6000。可你再对比劳动生产率,中国工人的生产率是越南的3倍,但工资只比他们高1倍。这么一算,收入性价比其实更低。人家干一天活拿3000,按效率算,我们该拿9000才对。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投资驱动”。建工厂、修高铁、盖房子,这些都能拉动经济增长,但钱更多的流向了企业和资本,而不是普通劳动者。举个例子,一家新能源企业,赚了钱之后,首先会用来扩产、买设备,而不是给工人涨工资。房地产行业更不用说,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可建筑工人的工资,十几年前是200一天,现在也就400一天,跟房价的涨幅根本没法比。
![]()
还有个关键问题,经济结构在转型。以前我们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玩具,虽然工资不高,但岗位多。现在往高科技产业转,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行业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普通工人转不过去,岗位自然就少了。就像以前的流水线工人,现在工厂都用机器人了,他要么去学新技能,要么就只能去送外卖、跑滴滴,收入肯定不如以前稳定。
这就造成了一个“两头翘”的局面:国家的高科技产业越来越强,GDP越来越高;但大量普通劳动者,要么被产业升级甩下来,要么收入没跟上,所以体感上觉得经济冷。
那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呢?可以看看历史上那些强国是怎么做的,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没有一个是靠房地产发家的,全都是靠金融和科技赚全球的钱。
19世纪的英国,靠工业革命搞出了蒸汽机、纺织机,然后把这些机器卖到全世界,同时通过伦敦金融城,掌控全球的资本流动,让英镑成了世界货币。那时候英国工人的工资,比欧洲其他国家高3倍。
20世纪的美国,靠电力革命、信息革命,搞出了电灯、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微软、苹果、谷歌这些企业垄断了全球的高科技市场,美元成了全球硬通货。美国工人的工资之所以高,是因为美国企业在全球赚了大钱,一部苹果手机能赚1000美元,其中一部分就分给了美国的研发人员和工人。
![]()
这些国家的经验都说明,真正的强国,都是靠“技术垄断”和“金融霸权”赚全球的钱,然后让国内的劳动者分享收益。国家现在正在走这条路,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都是未来赚全球钱的核心产业。
所以普通人现在要做的,不是抱怨大环境,而是要跟着国家的产业方向走。如果你现在在传统行业,比如纺织、化工,不妨想想怎么学新技能,盯着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就别再扎堆开餐馆、搞奶茶店了,得跟着国家赚全球的钱。
国家层面也在发力。你看最近的政策,一直在提“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让企业多给工人涨工资;还有“反垄断”,打击那些垄断企业,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另外,个税改革、社保减免,都是在给普通人减负。这些政策可能不会马上见效,但就像春雨一样,慢慢会滋润到每个人的生活。
国家强大和经济体感的差异,本质上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国家在爬陡坡,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阵痛,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暂时跟不上。但是在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突破重重障碍把这条路走通,21世纪,必然是属于中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