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倒挂、银行抛售:房地产下行周期里的荒诞与无奈
最近,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有人为了卖房子不惜贷款几十万,这种“借钱卖房”的操作前所未见;而房贷最大债权人银行,竟直接当起了房东,批量低价抛售房产。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的鲜明信号。
先看房贷倒挂的一端。随着房价下跌,许多业主发现,自家房子的当前市场价已低于未还清的银行贷款。举个真实例子:一位同事在2022年初购买了一套总价268万的房子,等额本息贷款183万元,月供1.2万元。到2025年8月,不到4年时间里,他们共偿还利息29万、本金10万,剩余贷款本金仍有173万,而房子的市场价已跌至120万。若想卖出这套房,还需额外筹集53万才能结清银行负债。
或许有人会问,“借钱卖房”真的有必要吗?答案是,即便亏损,当下卖出可能仍是较好的选择——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后续亏损会更大。此外,房贷支出具有刚性,不卖房就意味着要继续偿还房贷,这会严重压缩家庭现金流。对于收入锐减的家庭来说,不卖房甚至可能面临违约风险。如今,这种看似荒诞的景象正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蔓延。
另一边,作为房贷市场最大债权人的银行也面临棘手难题。对于一些违约的不良房贷,司法拍卖周期漫长,坏账回收速度极慢。为尽快回笼资金,银行干脆将成批抵押房产挂到资产交易平台直接售卖,且售价普遍低于市场价25%左右。参与其中的银行主要以农商行、信用社等地方机构为主。
例如,兰州农商银行在京东资产平台挂牌的房产标的达720个,2025年新挂牌630个;兰州银行2024年挂牌1130个,2025年飙升至1779个;吉林银行挂牌2099个,天信银行1227个,中原银行521个。农信社系统的规模更是惊人:广东农信自2024年8月以来挂牌12386个房产,四川农信2024年11月以来高达24821个。这些还只是阿里、京东两大平台的不完全统计,四大行中的建行、交行等大行虽有参与,但规模尚未完全释放,后续体量难以想象。
这两个看似无关的现象,实则构成了房地产下行的闭环:房贷倒挂导致居民还贷压力剧增,一旦断供,房子就会落到银行手中;银行迫于现金流压力,又会低价批量卖房。追根溯源,核心原因还是当前房价下跌速度过快。2025年9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5.2%,自2022年1月起已连续44个月下降,意味着房价在2022年1月见顶后,至今已下跌近4年。
跌幅到底有多大?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例:2025年9月,北京二手房价同比下跌10%,较峰值跌幅达36%;上海同比下降9%,较峰值跌幅36%;广州同比下降12%,较峰值回撤38%;深圳同比下降7%,较峰值回撤42%。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几乎回到2016年水平,连安全性较高的一线城市都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不妨算一笔账:2016年房价暴涨后的8年里,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36.42亿平方米,若按每套100平方米计算,折合1.36亿套,占27年总销售数量的52.6%。这意味着,全国房价跌回2016年水平后,超过一半的有房者买房不仅没赚钱,反而被套牢,甚至亏掉了首付。
更严峻的是,目前房价似乎远未到底。经济学上有个判断房价见底的指标:房屋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较。结合全球经验,考虑到房屋维修和折旧成本,一线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需高于30年期国债收益率80个BP以上,房地产市场下跌才可能进入稳态。而当前,我国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约1.78%,3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2.1%,二者差值约-40个BP,这意味着房价可能还有30%到40%的下跌空间。
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现在非必要、不到迫不得已,不要买房。过去20年,房子造就了一批跨越阶层的普通人,但新的时代浪潮来临,无人能幸免。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房子是中国人一生的执念,也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选择——它是钢筋水泥,却囚禁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请记住,无论何时,别让钢筋水泥压垮了生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