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李李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一道老姜炒鸡,筷子一夹全是鸡肉,不用吐骨头,吃得是挺爽。
可嚼着嚼着总觉哪里不对?——这道湖南人吃了几十年的市井湘菜,怎么就“没了骨头”?
有人言辞犀利的批评说道:
“一盘没有骨头的老姜炒鸡,还是那道经典湘菜吗?”
“不如直接改名辣子鸡丁算了……”
因为“剔骨”这一看似进步的做法,老姜炒鸡这道菜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
改良派认为:鸡肉剔骨,更方便食用,尤其适合女性、儿童及外卖场景;
传承派则痛心疾首:带骨的鸡肉,才是这道菜的灵魂。
是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伺候了吗?
如今市面部分湘菜馆的老姜炒鸡,都默认走了剔骨路线。
其中不乏有高端餐饮的代表品牌,和大众餐饮赛道的佼佼者……
问起原因,餐饮人也是大倒苦水: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伺候,对于许多外卖的消费者来说,带骨的鸡肉送过来容易凉,汤汁里混着碎骨,总是被客人投诉。
“不剔骨,客人说吃着费劲、肉太少。剔了骨,又有人说我的鸡是冷冻鸡胸肉!”
湘菜的精致化没错,但是不能以牺牲风味为代价。
外卖时代的便捷需求值得尊重,但餐饮改良的底线,是不能丢了菜品的本质。
就像老长沙人说的:“吃老姜炒鸡,吃的就是那口啃出来的香、嗦出来的辣。没了骨头,再精致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给“鸡肉剔骨”的改良真的有必要吗?
老姜炒鸡的核心在“鲜辣入味”,依赖的是带骨鸡肉锁汁、骨香提味。一旦剔骨后失去了这份风味差异,老姜炒鸡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肉丁”。
剔骨不是改良,是丢了这道菜的“风骨”。
从烹饪的角度来讲,作为一道爆炒的菜,带骨鸡肉的妙处藏在高温爆炒里。
带骨鸡肉下热油,骨头附近的肉会收缩,恰恰能把鸡肉内部的汁水牢牢锁住。这样炒出来的鸡肉才够嫩、够弹、够入味!
而且鸡骨头本身在高温中会释放出天然鲜味,和老姜的辛辣、小米椒的鲜辣彻底融合,让汤汁的风味层次更厚重、更浓郁——这是纯肉丁永远炒不出来的复合味。
更重要的是那股子烟火气。老姜炒鸡吃的不是“优雅”,带着骨头的鸡肉,连啃带吸、肉骨分离,最后唆一口沾满汤汁的手指,辛辣鲜香直冲天灵盖的酣畅。这种接地气的吃法,透着湖南人那股子泼辣劲儿,是民间菜系最鲜活的生命力。
没了啃咬的乐趣、没了骨香的加持,这道菜的湖湘魂,也跟着骨头一起被剔掉了。
烟火气是湘菜的根
“剔骨”之争,看似是关于一块骨头的去留,实则是传统与创新、风味与效率、坚守与妥协的博弈。
湘菜的精致化与现代化,是一条必行之路。但不应以“断骨”为代价,而应体现在对食材筛选、对火候更精准的把控、对原版风味更自信的传承上。
当我们习惯于从一盘无骨鸡肉中夹取肉丁时,我们或许获得了一时的便捷,但可能正失去与那种粗粝、真实、需要亲手参与的美食乐趣的最后连接。
结语
一道经典菜能流传下来,靠的就是刻在风味里的记忆点。老姜炒鸡的骨头,不仅是烹饪技术的必需,更藏着湘菜“泼辣、实在”的底色。
真正的经典,从来都该保留它最本真的烟火气——这才是对一道菜最好的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