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废弃坑塘成了“聚宝盆”
沧州日报记者 马志辉 通讯员 胡娜
立冬时节,盐山县庆云镇于环珍村的生态坑塘迎来首次集中捕捞,村民们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尾尾草鱼腾跃水面,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里曾是一片废旧坑塘,垃圾成堆,夏天更是臭气熏天。现在这里成了“聚宝盆”,仅这次捕鱼就有七八千公斤。据介绍,这些年,镇里鼓励各村发展坑塘经济,去年该村光养鱼就收入五六万元,既改善了村庄环境,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庆云镇水资源丰富,紧靠漳卫新河,坑塘、沟渠等有100多处。部分坑塘因长期闲置、荒废,成为村庄环境治理的难点。为盘活资源,庆云镇按照“一塘一策、强化功能、种养结合”的原则,引导全镇45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坑塘经济,并邀请河北农业大学和河北农科院的专家,对全镇坑塘资源进行摸底和评估,根据坑塘大小、深浅、水质、地势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或种植莲藕,或发展渔业,或莲鱼共生,或鱼鹅共养,同时发展垂钓、观光等休闲渔业,实现了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三赢”。
如今,庆云镇已改造坑塘、沟渠50多处,坑塘经济“多点开花”:西城村种植了7亩莲藕,养殖白鲢鱼1万尾;东城村完成莲藕种植20余亩,计划投放鲫鱼苗,增氧机已安装完毕,垂钓护坡正在施工;后簸箕村在种植莲藕和养鱼的基础上,探索鱼鹅共生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王母庙村,发展水中养鱼、水面养鹅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今年,全镇种植莲藕近200亩,投放鱼苗6万尾,预计村集体收入增收70万元以上。
搞坑塘经济,不是简单的“靠水吃水”,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下一步,庆云镇将持续整合资源,打造坑塘治理的样板,推动坑塘经济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打造精品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摘自《沧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