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讲书编辑部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低碳水》,亲爱的书友,你是否有过节食反弹、控糖的焦虑?
这本书为大家带来“弹性低碳水”法:经过科学数据证实,我们不必挨饿断碳水,减脂抗衰也能如此轻松!
![]()
糖尿病元凶不是“糖”,是“碳水”!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在今年4月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上,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正式发布。
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6.43亿,其中每9个成年人(20~79岁)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总数达5.89亿人。
当你还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时,它早已将魔爪伸向了年轻人。
日益飙升的发病率背后,除了遗传因素,更深层也更容易被忽视的原因,竟然藏在我们每天的餐盘里——不是糖,而是习以为常的碳水化合物。
《低碳水》的作者夏萌医生,曾是一位被肾病困扰、被医生告知“观察十年等待透析”的患者。她自己亲身实践证明了:
饮食的转变,拥有逆转健康危机的巨大力量。
有一天她觉得特别累,没想到就发现自己血尿了。去肾内科一检查,医生说:“你这是肾炎,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她也以为休息一阵子就能好,结果三个月后一检查,还是尿蛋白3+(尿蛋白的“+”号代表蛋白质含量的多少,3+属于较高水平),红细胞3+(“+”号代表红细胞数量的多少,3 +属于较高水平),就开始到处看病。
![]()
北京市所有肾内科比较权威的医院她都看过,也多次住院,还做了肾穿刺检查。最后诊断很明确——IgA系膜性肾炎,检查发现35个肾小球中,有7个硬化。
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必须吃有营养的食物。
尿蛋白总是3+,那说明身体需要蛋白质,所以鸡蛋应该吃,牛奶应该喝;脂肪也是有用的,所以应该适量摄入一些脂肪;蔬菜、水果也认真吃。
同时,她把面包和加工食品全停掉了,一口都不敢吃了,粥也不吃了,面条也很少吃。
“就这么一个改变,我就好了。”
好了以后夏主任当时不太敢相信,然后每次值班的时候,她就跑到检验科去看化验,第二天早上赶紧跑到检验科,一看没了,后来红细胞一个加号也没了。
直到现在,她的肌酐、尿酸指标都很正常,这种状态已经保持20多年了。
![]()
你的胰岛是被这样“喂”坏的
很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谈糖色变”,却对中午一碗面、一碗粥毫无防备。
你吃的碳水化合物越多,胰岛素释放得就越多。
胰岛素的核心作用是降血糖,它会将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血糖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但当进食过多时,胰岛素会持续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直到有一天,胰岛素说“累死我了,我已经分泌不出来了”,就会导致血糖水平失控升高,进而发展成为糖尿病。
这时候许多人的应对方式是服用降糖药,以实现血糖指标的暂时正常。
但很少有人思考:
胰岛功能已经被用到衰竭了。
但如果你顿顿是精米白面,餐餐是高碳水,血糖就像坐过山车,持续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长此以往,细胞对胰岛素不再敏感,也就是出现了 “胰岛素抵抗” 。
胰腺工厂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更拼命地生产胰岛素,直到累到衰竭,再也生产不出足够的胰岛素——这时,Ⅱ型糖尿病就登门了。
“胰岛素抵抗就是你喂出来的,” 夏萌医生强调,“你不断地用高碳水去刺激它,直到它不堪重负。”
![]()
![]()
低碳水饮食,科学控制是关键
夏萌医生所提倡的“低碳水饮食”,并非完全不吃碳水,而是科学地控制量与种类。
她将低碳水分为三档。
第一档位是控制型低碳水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在25%~45%(书中为26%~44%)之间。
这个档位适合哪类人呢?
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不胖不瘦)或偏瘦者,以及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在校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人群。
第二档位是温和型低碳水饮食,对应的人群多为体重偏重、肚子很大,但其他身体情况还不错的人。
针对这类人群,我的核心思路是帮助他们充分燃烧脂肪,所以碳水需要控制到10%~25%之间。如果有脂肪肝的问题,我也会建议把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降到25%左右。
这个阶段我通常不建议患者立即安排运动,而是先调整饮食,等过一段时间肚子小了,肌肉多了,再加入运动。
这类人群的饮食原则是:
先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降下来,提升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等2~3个月身体有所储备后,再运动就比较稳妥,效果也会好很多。
![]()
第三档位是碳水占比在10%以内的“生酮饮食”。
一般来说,生酮饮食我只用于癫痫患者,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相关症状特别严重的儿童癫痫患者,用这个方法效果会特别显著(需在医生监督下进行)。
此外,抽动症、部分多动症患者,都应该大量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对于大多数需要控糖和减重的人群,温和型低碳水是很好的开始。
这样的饮食结构,能迫使身体从依赖葡萄糖供能,转向燃烧脂肪供能,从而平稳血糖、减少腹部脂肪、减轻胰岛负担。
![]()
从下一餐开始,吃对顺序
从这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始,别再只盯着“糖”,是时候审视你餐盘里的碳水化合物了。
改变进食顺序:
先吃菜和肉,最后吃主食。 这个简单的习惯,能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脂肪来“打底”,延缓后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骤升,饱腹感也更强。
警惕“隐形碳水”。
除了明显的米面,更要小心面包、饼干、含糖饮料、甚至是看似健康的“全麦杂粮粥”(尿酸高者尤其需注意)。
学会看食品配料表,远离“果葡糖浆”等基因不认识的添加糖。
你的健康,很大程度上是由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决定的。
点个❤,从下一餐开始,吃对顺序,吃对比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 | 樊登讲书编辑部
排版 | 阿灿
图片 | 图虫创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