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正月,和珅被皇帝下令处死,家产也全部查抄,他那个六岁的女儿站在宫殿前面,皇帝问这个小女孩有没有话要说,她没有哭也没有求饶,只是反问皇帝说那皇上自己呢,这句话让皇帝当场愣住,不是因为小女孩胆子太大,而是因为她的话点明了事情的关键,和珅贪污的那些钱财,其实是乾隆皇帝默许他做的,说到底这件事不能只怪和珅一个人。
![]()
皇帝没有处决她,不是因为心软,而是担心杀了她之后事情更难说清楚,于是找来小官张诚把孩子带走。张诚这人并非清官,早年还得到过和珅的暗中帮助,他接下这个差事也不是为了逞英雄,只是觉得这孩子不该死。皇帝正好顺水推舟,不杀她显得宽厚,放走她又断了和珅家族的血脉传承。
张诚带着老婆连夜离开京城,往河北的深山里赶去,他们把孩子的姓氏改掉,从“和靖雯”换成“张雯儿”,换了名字之后,原来的身份就消失了,他们教孩子弹琴、写字、背诗,并不是想让孩子成为才女,而是让她看起来像普通人家的女孩,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她的来历,他们选的地方很偏远,周围没有认识和珅的人,就这样切断了和过去的一切联系。
![]()
孩子十二岁那年,有个道士从村子经过,说这孩子的长相挺特别,张诚一听心里就紧了一下,那道士的样子长得像和珅从前的一个手下,说不定是来探消息的,张诚没有多问什么,也没有赶那人走,可心里明白这件事不能放松,后来他又收到一封旧信,据说是和珅大儿子写的,里面提到“后人评说”那句话,意思很清楚,这孩子以后可能会被人拿来用,变成替和珅翻案的一个工具。
张诚把信和一块刻着“靖”字的玉佩一起埋进地窖,这字是孩子原来的名字,他不是为了保守什么秘密,而是担心这东西如果被人发现拿走,朝廷里又会闹出一场风波,他明白这个女孩活着比死了更麻烦,一个读过书、懂礼节、还知道些内情的罪臣女儿,比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丫头要危险得多,当年皇帝没有把她送给奴才家养,就是怕她长大以后会说出不该说的话。
![]()
当时朝廷下令禁止写和珅的事,但民间还是有人偷偷抄写《和相秘录》,书里主角往往是一个被冤枉的女子,官方记录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女孩的名字,好像她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是有意为之,有些事情不写出来比写出来更安全,到了道光年间,有本杂记提到直隶有位女老师会写诗,没有人知道她姓什么,有人说她是老宰相的后代,这些传言虽然模糊不清,但至少说明她没有完全消失。
张诚一家人一直住在山里,再也没有回去京城,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安分,过着平静的日子,这个女孩可能早就忘记了自己是谁的女儿,也可能心里藏着话没有说出来,张诚在临死之前没有交代什么大事,只是嘱咐妻子不要让那个孩子接触外面的人,他知道,要让这孩子平平安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不跟任何人相认,也包括她自己。
皇帝没有处决她,是因为杀了她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张诚收养这个孩子,是觉得她不该为父亲的过错承担后果,而孩子能够平安活到老,全靠彻底隐姓埋名地生活,这不是什么传奇故事,只是一个小女孩因为一句话被卷入权力斗争,最终靠着沉默幸存下来,她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却成了历史不愿承认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