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必须管好孩子社交圈’的人,根本没经历过孩子不听劝、还对父母心生怨恨的时刻。”
作为一名从业10多年的教师,养孩子后,对孩子的社交问题,我也一直很发愁。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当年太不一样了。
几乎人人一个电子通讯工具,年纪小的,标配电话手表;年纪大的,人手一个手机。
这些电子产品,除了用来定位、和家人联系,偶尔听歌、打游戏之外,也成了他们的社交工具。
但让很多父母忧心的是,这些社交圈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太多冰山下的角落……
![]()
成年人难以进入的世界
记得我家孩子买儿童手表那会儿,就有家长给我提醒:一定不要买太多功能的!
我当时不以为然,不过是小孩子玩的社交工具,犯不上草木皆兵。
结果,我的不听劝,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孩子有了功能众多的手表后,每天拿着那块小东西戳戳戳,各种开发新功能,各种碰一碰加人,人到中年的我,还得一脸迷茫地问她怎么玩。
尤其是后来,我发现孩子几乎把所有的休闲时间全给了电话手表,也不出去玩了,没事就捣鼓里面的好友,一天嘴里还冒出各种奇奇怪怪的词。
我正发愁,正好刷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卧底式”报道。
这才发现,现在孩子的社交圈,早就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一位妈妈对记者吐槽,说自己最初发现不对劲,是因为自家女儿宁可要用了五年的破旧电子手表,也不愿意换最新款的手机。
她觉得纳闷,趁女儿窝在角落对着手表嘀嘀咕咕时,迅速上前查看。
结果女儿察觉后,立马用手盖住手表,比“卧底”被发现还警觉。
她悄悄“跟踪”了一段时间,这才发现:
有次凌晨一点多,女儿还在玩电子手表。
手表上的等级是19级,积分有3799,好友甚至有80多个。
她以前想着女儿已经到了青春期,得尽量尊重女儿的社交需求,可这次她发现,女儿的好友中居然有很多是陌生人。
她上网查资料,才惊觉:
原来有很多成年人,会专门通过手表添加孩子为好友,然后引流到其他平台,用一些好处,交换着让孩子做一些不雅的事。
她瞅着女儿好友群里一堆“谎言是爱的附赠品”“玫瑰是虚伪的浪漫”等乱七八糟的网名,恨不得立马全删了。
可13岁的女儿说:
“不许删,这些都是我的好朋友。”
还有一位被采访者是老师,她发现:
孩子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长远远超标;
平时排队的空隙,孩子们都要拿出手表聊会儿天;
他们还会经常发类似朋友圈的“好友圈”,发圈的频率,比成年人大多了;
他们还会攀比谁的点赞高,点赞很高的,会成为朋友圈的“大佬”;
平时发圈要互赞,没有点赞功能的,“不配”成为别人的好友;
不同品牌的电子产品,不是一个圈子;
有人还会在电子社交圈,互相成为“圈内情侣”;
还有人把电子产品,发展成了“生意”——发展“未成年”下线,售卖技术手段给想成为“社交圈大佬”的人刷赞,甚至靠卖号等赚钱……
就连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都感慨:
“现在的孩子,是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隐秘的,成年人难以进入的世界。”
![]()
![]()
解压&无聊
最近重翻《贫穷的本质》,看到这个观点时还是很扎心:
“在穷困、压抑的生活里,人会失去理智,必须去购买一些廉价的‘奢侈品’才能维持自己的精神不会彻底崩溃。”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喜欢把一个词挂在嘴边——解压。
记得萝卜刀特别流行那会,我问我女儿为什么喜欢玩?
她说:
“解压!”
平平奇奇俩字,愣是让从事教育行业多年,阅读过很多教育书籍,写过很多教育类文章的我没忍住下意识反驳:
“小孩子家家的,哪来那么多压力?”
但如今换个角度看:
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贫困带来压抑;现在快节奏的时代,社交贫瘠也会带来压力。
当物质相对匮乏,会想购买“廉价的奢侈品”支撑精神不崩溃;当社交空间狭窄时,就会想沉浸在“虚拟的世界”,好支撑心理不发疯。
表象变了,本质没变。
而且对于很多青春期孩子而言,电子社交的意义可能更重要:
就像被采访的一个初一男孩,他说自己在使用电子设备的时候,会用和好友互骂脏话的方式解压。
他也会因为无聊,和朋友打30多小时的电话。
但他也说了,自己只是把电子社交,当作一个解压的出口,不会太过沉迷。
还有另一位18岁的女孩,说自己第一次看到“圈”里有人发“男12岁,找‘CP’,要求可以爆照,声音温柔,女10到12岁”时,突然意识到还可以这样交友。
后来,她在电子社交圈里交到了全国各地的很多好友。
在这里她和陌生人畅聊,哪怕是最隐私的话题。
虽然她在电子设备上谈过三个男友,但在前两位要求她发私密照片后,她都果断选择了拒绝。
她还在电子设备上,建过一个虚拟的家。
这些经历,也让曾被医生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社交中被重视、被欢迎,也让她学到了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如何和别人相处。
看她的采访时,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但又能理解的是:
她其实也意识到了虚拟世界的无聊,也曾退“圈”4次,但最终还是被现实生活“逼”回了“圈”里。
有人说,家庭才是孩子出问题的病灶。
但你看,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背景、当下人们的社交方式、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汇聚成了偶尔出现的“压力”和“无意义”,才是影响孩子最终问题呈现的根源。
![]()
![]()
“无形的墙”
和大家分享一句《新周刊》中的话:
“当下社会有一个悖论——
一方面,这一代父母更信奉科学育儿,在养育中更追求尊重和平等;一方面,这一代亲子关系的冲突,又似乎发生得特别多。”
关于这个观察,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养育认知在不断升级,所以会意识到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养育问题,也会意识到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面,我们其实也是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多人自己内心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但却要带着伤口,去保护好孩子。
第三个方面,很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适应时代的节奏,所以很难有心力,去以一个强大的姿态,应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
之所以说了一堆看似和主题无关的内容,是因为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原本想在最后,分享一些怎么帮助孩子管理社交圈的方法。
但现在,我突然意识到:
帮助和引导孩子管理、学习社交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先要拥有足够强大和丰富的认知。
用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的那句话说,就是父母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才能给孩子以指引。
可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人到中年,我们不是不懂方法和道理,而是我们经常会陷入一种误区——
我们骨血里烙印的,很多是过去的思维。
但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步伐比我们快了很多步。
m.bjrhky.com/news/lkyumljdc.html
www.ynxfkj.com/article/nnrkaij.html
article.hbrtgdjt.com/report/zlcevxewta.html
www.crgkba.com/article/nyurthzx.html
bbs.ynxfkj.com/report/ydjcmamlif.html
info.china-youyan.net/detail/srvyunvg.html
info.china-youyan.net/detail/trsimfmkh.html
article.hbrtgdjt.com/report/trivxev.html
h5.bjrhky.com/detail/ljrauidob.html
docs.ynxfkj.com/article/ahfgxxyr.html
h5.china-youyan.net/detail/jthgsufs.html
news.china-youyan.net/info/bgggurnus.html
bbs.hbrtgdjt.com/report/wvhyqlzsy.html
info.bjrhky.com/detail/lcqexfx.html
m.hbrtgdjt.com/news/dpkxzskygj.html
ai.hbrtgdjt.com/info/xtfxumlpel.html
h5.hbrtgdjt.com/detail/ujwxrjbmq.html
ai.crgkba.com/info/caehnjwdko.html
news.bjrhky.com/info/qnhcgylyyf.html
m.china-youyan.net/news/rfutsip.html
info.ynxfkj.com/detail/ztuvmualbg.html
article.ynxfkj.com/report/mnnhzjjb.html
article.china-youyan.net/report/zvkszme.html
h5.hbrtgdjt.com/detail/ifmuwsfdk.html
www.bjrhky.com/article/jmwcdux.html
ai.china-youyan.net/info/vlafevja.html
h5.ynxfkj.com/detail/xbekijgwnp.html
bbs.ynxfkj.com/report/wbmnicyxk.html
info.crgkba.com/detail/mhzduab.html
article.crgkba.com/report/glqgvuxodo.html
www.china-youyan.net/article/xhfmlrx.html
m.crgkba.com/news/hqpjssgo.html
bbs.china-youyan.net/report/kmpyxlpnmv.html
news.ynxfkj.com/info/bqoxykk.html
m.ynxfkj.com/news/pfxeotbvl.html
news.crgkba.com/info/rmhmdtsao.html
m.ynxfkj.com/news/aleloqzq.html
news.ynxfkj.com/info/huipiour.html
h5.hbrtgdjt.com/detail/hfaozxv.html
docs.bjrhky.com/article/kqvaddsu.html
h5.crgkba.com/detail/xdzujbb.html
www.crgkba.com/article/hxzjwfeyc.html
bbs.crgkba.com/report/gfitemqms.html
h5.china-youyan.net/detail/ljmbztbhn.html
news.crgkba.com/info/imhwifps.html
read.china-youyan.net/news/syzaeos.html
read.china-youyan.net/news/odirlka.html
read.hbrtgdjt.com/news/jsjqpcag.html
bbs.ynxfkj.com/report/zbqyqye.html
h5.bjrhky.com/detail/alioxax.html
“信息差”一出现,矛盾就会产生。
这时候,不管,不对;管,容易出问题,那么,真正的节点,就在怎么有度地去管的问题。
还有一点:
但凡是亲自养育过孩子一场的父母,几乎都会意识到一个真相——
每个孩子的家庭底色、性格底色、甚至成长中的境遇底色,也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论。
正如《圆桌派》中窦文涛说过的那句话:
“没有一个标准,能适用于所有人。”
就像前文写过的那位18岁女孩,她在同学中内向害羞自卑,所以把社交的重心放在了电子社交圈,在采访发出来后,她专门留言:
“我很感谢父母对我的‘放纵’,他们的托底和允许让我体验了更多,也学会了更多。”
![]()
可在真实的养育中,不是所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时,都能管到“恰到好处”。
就像写过《梁庄三部曲》的梁鸿,曾在征集“问题”孩子们的故事后,总结:
“我觉得每个家庭都有非常独特的,对孩子的‘不理解’;
这一代孩子实际上压力更大了,优绩主义变得更加鲜明,竞争变得更加紧迫;
现在的孩子各种设备很多,各种信息量也非常大,父母只能从多陪伴多入手,但这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孩子也难,父母也难。
有句话说:
“距离,才是一切表相的照妖镜。”
其实你发现没有?养育真正难解的,是它自带一层滤镜。
我们做父母的,在社交问题上之所以焦虑和无力,原因也无非几个:
1、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很难完全真正意义上地理解现在的孩子的需求;
2、试错成本太大——因为信息过载、养育成本高、竞争压力大,所以父母总会陷入“养不好孩子”的焦虑和无助中。
这些信息差,成为了亲子之间“无形的墙”。
那么,想要拆掉这堵“墙”,方法其实也很简单——足够了解,才能游刃有余。
比如——
当你越了解最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你就会用更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引导”;
当你能在更权威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自己的养育方式,找出一套适合自家孩子的,特色的养育方式后,你的内心就不会那么焦虑,并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你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父母,你就能收获更多“新”的养育知识,去养育好现在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