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场意想不到的纠纷,让兰州文旅部门只剩下深深的无奈。
事情发生在11月10日,一名女子抵达兰州后入住当地一家酒店。第二天晚上,她致电前台,表示需要借用一把剪刀。
![]()
按照女子的说法,大约40分钟后,一名男性安保人员将剪刀送了上来。然而,她一开门就遭遇了安保的“质问”——对方坚持要知道她使用剪刀的目的,并不断催促她尽快使用,声称酒店急需这把剪刀。
![]()
女子解释,她只是想剪掉衣服上的线头。安保人员却表示这把剪刀不太锋利,可能剪不动衣服,并坚持让她当场试用。
![]()
“安保人员一直在门外等候”,女子在视频中描述,她试过后打开门告知对方剪刀可以剪得动,但安保人员仍不停催促,语气越发着急,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用很长时间很危险哦。”
![]()
这句话让女子瞬间感到害怕。她立即关上门,打电话向前台投诉,称安保人员带有“威胁意味”。但更让她恐惧的是,过了一会儿,同一安保人员又来敲门取剪刀。
![]()
随后,她房间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接听后发现是酒店机器人打来的。这一切让她这个独居女性感到恐慌不已。
女子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本以为会获得一面倒的同情,然而结果出乎她的意料——评论区几乎全在支持酒店安保人员。
“应该给酒店的安保人员颁发一面锦旗”,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高赞。许多人认为,安保人员的行为并非威胁,而是一种负责任的应急措施。
有理性的网友分析道:剪刀属于尖锐物品,深夜时分一名独行女子突然借用,目的确实值得关注。酒店派出安保人员上门服务,本身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
至于安保在门口徘徊而不进入房间,正是懂得保持适当距离的专业表现;而他时不时望向房间,也是在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
还有细心的网友指出,从女子自己的描述来看,全程安保人员没有使用任何语言暴力或脏话,只是询问使用目的并催促归还,这完全在合理服务范围内。
![]()
随着事件发酵,有网友扒出这名女子疑似是重庆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
这一身份的曝光,让舆论更加哗然。
![]()
许多人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酒店方面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反应过于敏感,甚至有些小题大做。
更有网友调侃,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控诉视频的开头连酒店名字都念错了,把“麗”念成了“麓”。
![]()
面对这场越来越热的争议,兰州文旅部门在女子的投诉视频下只回应了一个字:“唉。”
这个简单的回应,却包含了千言万语。
![]()
它道尽了文旅部门在处理各种游客投诉时的无奈——在当今社会,一个不经意的投诉就可能在网上疯狂发酵,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
![]()
这场“剪刀风波”看似小事,却引发了关于服务行业安全责任与顾客权益界限的深入讨论。
酒店是否应无条件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尤其是在涉及安全隐患的情况下?
从酒店角度看,剪刀属于潜在危险物品,历史上曾发生过酒店物品被用于不正当用途的案例。酒店安保人员的行为,本质上是对顾客和酒店负责的表现。
![]()
而从该女子的角度,深夜时分,一名男性安保在门口徘徊且言语带有暗示,确实可能引起不安。但这种不安是否足以构成“威胁”,则见仁见智。
![]()
一位旅游业内人士表示:“这件事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是沟通不畅导致的误会。酒店方面可以考虑改进服务流程,比如提前告知客人会有安保人员陪同尖锐物品,并解释原因;而客人也可以对酒店的安全措施多一分理解。”
![]()
今天,有细心网友发现,兰州文旅部门的简介里悄悄加上了三个字:“没剪刀”。这看似幽默的自嘲,背后却是文旅部门面对海量游客投诉时的无奈与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