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叩枯荷
文|周明华
川南初冬的雨,总像是被时光泡软的一缕缕丝线。那日我回到富顺,再次登过五虎山,也再去看看刘光第的刚辫。下山之后,绕着小西湖逛了一圈,还去湖心亭坐了一会儿,看一个姑娘介绍小西湖的直播。姑娘编了一根辫子,比刘光第的还长,一直齐到她的膝盖。
真好看,家乡的妹纸咋看咋顺眼。
忽然雨又变得大了一些,我躲进了西子姑娘雕塑身后的富顺剧院。青石板被雨润得发亮,倒映着灰蒙蒙的天光,檐角铜铃在风中摇出细碎的声响,恍如隔世的梵音,这是在与西子姑娘打招呼么?
![]()
转过殿门拐角,窗棂如框,一池残荷猝不及防撞入眼底,撞碎了西湖的柔媚。盛夏碧色早已被时光洗褪,枯褐叶缘蜷曲如揉皱的古宣,藏着未言尽的往事。破洞的叶片承接冷雨,水珠循着脉络蜿蜒,在残破处积成星子般的水洼,映着天光与西子霓裳。荷茎或斜倚寒波,或倔强擎天,顶端干瘪的莲蓬如锈迹斑斑的小伞,却仍攥着岁月的余温——残缺处,恰是时光刻下的神秘诗行。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蒋捷的词句忽从雨雾中浮起,撞碎了眼底的沉寂。雨打残荷的声响,与盛夏判若两世——那年小西湖的雨日,满池碧叶挨挤如翠伞,雨珠砸在肥厚叶面上,“哗啦啦”似珍珠跳玉盘,溅起满身鲜活。
而今雨落枯荷,声响空濛如击编钟,每一滴都裹着岁月的重量,在焦卷的叶纹间迂回缠绕。寂寥里藏着时光的密语,盛景会谢,繁音会歇,唯有雨打残荷的清响,照见悲欢本真,让过往与当下在雨雾中重叠成谜。
![]()
雨已变小,细如丝绦。我踏着濡湿的青石板路,转过三道苔痕遍布的湾,千佛寺(又称千佛岩)便在烟岚中静静伫立。千年风霜刻蚀殿宇,金碧辉煌里沉睡着时光的重量,檐角铜铃在微风中轻响,似在低吟往事。赵沂公、巍了翁、熊南沙、杨升庵……
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他们的诗篇与古寺梵音缠绕,随经筒转动融进岁月肌理。眼前西湖中的残荷,恰如这古刹的注脚,看似枯败,实则藏着最深的禅机——繁华易逝,唯有历经沧桑的沉淀,方能在残缺中见永恒,于寂寥中悟真如。
我寻得长条石凳落座,僧人递来一杯热茶。氤氲水汽漫过镜片,给池畔残荷笼上轻纱般的朦胧诗意。他见我凝眸出神,轻声颔首:“施主亦爱这枯荷听雨?”语调如檐角滴雨,清润平和,“世人多醉心盛夏荷艳,却不知残荷听雨,藏着岁月沉淀的真味——残缺处,方见天地清宁。”
“何以枯荷雨声反倒更润心壁?”
僧人抬手指向湖中残叶,雨珠正顺着破洞蜿蜒:“你看这叶,残缺处恰是雨声的归处,才酿出层次分明的清响。”他语调轻缓如禅,“盛夏荷叶圆满无缺,雨水落下便匆匆滑落,不留片痕。这残荷将岁月刻进肌理,以残缺为器,既接住了淅沥雨声,也盛下了人心底那些无处安放的思绪与光阴。”
“尽管这纷飞绕绕的思绪与光阴,最终都会化作宇宙的一粒粒量子。”我突然在脑海中冒出这句话。
![]()
僧人的话语轻如檐雨,却掷地有声,让我恍然想起千佛寺千年不熄的香火。目光落向湖中半枯的荷叶,叶缘已染深褐,如被时光烙下痕迹,中央却倔强留着一小块碧色,似不愿向岁月低头。冷雨先叩击枯褐边缘,脆响“嗒”然,再滚向青绿中心,声响骤柔,如低吟浅唱未完的心事。残缺与生机共生,恰如这世间的圆满与遗憾,藏着最深刻的禅意,在雨声中叩击人心。
雨雾氤氲,母亲的身影在残荷疏影中渐显。她晚年脸上沟壑如时光深痕,眼眸蒙着岁月浊翳,可一谈及五条沟的旧事——外公曾为剿匪的解放军引路,眼底便骤然亮起星子般的光。
她的人生恰如这池残荷,历经风霜摧折,却始终燃着对生活的热忱。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温暖记忆,恰似叶心残留的碧色,在岁月侵蚀中愈发鲜明。原来残缺从非消亡,而是将珍贵念想妥帖藏进生命肌理,她从未真正离开。
![]()
冬雨渐歇,残荷蜷曲的叶尖缀着汇聚的水珠,在斜照的夕阳下折射出碎金般的晶莹。风过湖面,水珠簌簌滚落,砸在水面激起细密涟漪。湖底又鱼儿活络起来,在褐黄的荷茎间自在穿梭,偶尔撞动秆叶,便有更多水珠坠落,“叮咚”声响彻湖畔,宛若天籁。这清越之声,比世间任何轻音乐都悦耳,藏着残荷与天地的私语——荒芜处,亦有生机流淌,寂静里,自有清欢可循。
“枯荷非是无情物,化作禅声更动人。”暮色浸漫西湖时,诗句猝然撞入心间。我静立湖畔,看残荷支棱着褐黄茎秆,莲蓬褪尽芳华,空洞的孔洞朝天而望,似在叩问光阴。
暮色如淡墨晕染,将荷叶残破轮廓勾得愈发分明。卷边叶瓣蜷成优美弧线,断折茎秆斜指水面,每一处残缺都恰如其分,是画师刻意留白,在天地间铺展成无字水墨长卷。风过处,枯荷轻颤,沙沙声里藏着细碎禅意,比盛夏碧叶红花更动人心——原来极致的美,从不在圆满,而在残缺中生长的风骨与诗意。
![]()
这般景致,让我忽然不敢相信是自然天成。那残荷的排布暗合章法,莲蓬的疏密藏着韵律,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暮色中挥毫。这不禁让我想起星河流转的秩序,太阳系的精确运转,银河系的螺旋弧度,世间所有精密的排布背后,似乎都涌动着一股神秘而坚定的力量。它超越肉眼可见的维度,在残破与完整间勾勒平衡,在混沌与秩序中建立法则。
人类的感知终究有限,这股力量或许早已存在,只是我们尚未能破译其密码。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言:“宇宙的结构不是偶然的,一定存在某种造物者。”起身告别时再望西湖,枯荷在暮色中愈发朦胧,那沙沙禅声却愈发清晰——原来残缺从不是终点,而是神秘力量借自然之形,诉说永恒哲思的媒介。
人生何必执念永恒的圆满?圆满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反倒是残缺,藏着岁月最厚重的馈赠。那是被时光啃噬后留下的世间肌理,是风雨打磨后沉淀的苍生温润,是一种留白般的神秘之美。
![]()
南方初冬的冷雨斜斜织下时,千佛寺前的残荷便从记忆深处浮起——枯褐的荷秆斜插寒池,焦卷的叶片缀着雨珠,虽失了盛夏“接天莲叶”的朝气蓬勃,却在雨打残叶的空响里,酿出盛夏从未有过的诗意。雨声空灵悠长,裹着古寺的檀香,让这池残荷更像幅浸了禅意的古画。
它原是位伫立时光长河的智者,默看四季更迭。雨珠从残叶滑落,砸在池面晕开细碎的纹,恰如生命里那些无法避免的裂痕。它似在对过往的家乡人轻声漫语、苦口婆心,繁华终会褪尽,唯有历经风雨后的从容,能在残缺中扎根……
这寂寥湖畔的残荷,早已把生命真谛藏进一池枯荣里——不是永远盛放,而是在凋零中仍守着风骨,于残缺处窥见天地清欢,在冷雨孤寂中悟得永恒。
作者简介:
![]()
周明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栏作家、资深媒体评论员,高级编辑,杂文家,诗人。《明话频道》《明话评道》《天府文学》等新媒体平台创始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